得,未必能像張良那樣融會貫通,學以緻用。
隻有象張良這樣胸懷大志,時刻準備施展身手的人,才能從中受益。
這個故事對張鴻雁影響非常深,他由此覺悟到:“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個“悟”在張鴻雁以後走上社會,闖蕩天下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拜師亭外,巍然矗立着一塊巨碑,上書“英雄神仙”四個大字。
世上能做英雄的人很多,能做神仙的人也不少,二者俱得者,唯張良是也。
張良雖不是手無縛雞之力,但也不擅于舞槍弄棒,上馬殺敵,他的英雄之舉便是智謀。
張良為劉邦籌劃了多少良策,已無從一一考察。
張良尚未正式加入劉邦集團,便為劉邦出謀劃策,導演了“鴻門宴”、定下了“明燒棧道,暗渡陳倉”的奇謀,這些尚屬于戰術層面的計謀,已經足以震古爍今。
在張良正式加入劉邦集團之後,他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為劉邦拿出最科學、最合理的決策,在楚漢戰争中為劉邦打敗項羽,起到了戰略上的決定性作用。
比如“畫箸阻封”。
那一年,項羽将劉邦困于荥陽,雙方久戰不決。
漢軍糧草匮乏,漸漸難撐危機。
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
謀士郦食其獻計“複立六國之後。
”當時劉邦病急亂投醫,立刻命人刻制印玺,準備讓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就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
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并問此計得失如何。
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着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
”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從八個方面分析給劉邦聽。
張良的分析精妙至極,字字切中要害。
張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緻辍食吐哺,大罵郦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玺,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為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
這是戰略層面的謀略,從中可以看出,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再如“鴻溝和議”。
劉邦當時對項羽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項羽無奈,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
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
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
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谏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于此舉。
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将遺患無窮。
”劉邦采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最終項羽兵敗垓下。
張良在戰争年代所做的戰略層面的謀劃,每一個都足以改變曆史的進程,和平年代又在定都、封侯、立相國、易太子等大事上起了一言定邦的作用。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但定都何處尚未确定。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問題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群臣都想長期定都洛陽,劉邦也持此意,隻有齊人婁敬勸劉邦定都關中。
張良力排衆議,向劉邦進言道:“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
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長安,開啟了西漢二百多年基業。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争功不休。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見諸将在竊竊私語,便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
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
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
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
”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
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于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并當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禦史們趕快定功行封。
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漢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換太子之意。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剝奪,呂後遂求救于張良。
張良考慮到太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