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輸誰赢?”
風波惡道:“也說的是!”便伸左手從他肩頭接過糞擔,用掌平平托住,并且笑道:“我就這麼托着,不許換手,咱們對耗,是誰輸了,誰就喝幹了這一擔大糞。
”(頁621—623)農民不敢再鬧,急忙後退,心慌意亂中踏了個空,便向河中掉下。
哪知風波惡立即伸右手抓住他衣領,左手平托一擔糞,身子一縱,輕輕落到對岸,口中叫着“過瘾”,施展輕功走了。
這樁瑣事非常出色地寫出了風波惡的人品和性格,顯出他脾氣雖然有點犟和怪,但卻心地善良,不欺侮人,不但不是濫殺無辜的角色,而且是一個真正的好漢。
一個細小情節能在刻畫人物方面發揮這麼有力的作用,實在難得。
魯迅說作家要用最儉省的筆墨去“畫眼睛”和“寫靈魂”,這應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它正是金庸武俠小說特有的長處。
二曰出高潮
這是金庸小說中生活化筆墨的另一層作用。
作者用談叙家常的輕松筆調,寫一些似乎無關大局的生活瑣事,卻又絕非可有可無,而是在做着重要的鋪墊:為關鍵情節的發展奠定基礎,為書中高潮的到來作着準備。
由于這些生活化筆墨往往多姿多彩,讀來十分親切,引導讀者于不知不覺中向高處攀登,自然而然地進入緊張奇特的佳境。
極平常的生活瑣事,在金庸筆下,竟收到了最神奇的藝術功效。
我們不妨也來舉一些例子。
郭靖跟從洪七公學習降龍十八掌這個情節,對《射雕英雄傳》整個故事的發展以及鬥争走向高潮,無疑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而這個情節就完全依賴生活化的筆墨來完成的。
第十二回寫黃蓉、郭靖兩人在路上剛做好一隻香噴噴的叫化雞,一個中年乞丐忽然神情猴急地走過來要求:“撕作三份,雞屁股給我。
”黃蓉發現他拿着酒葫蘆的右手缺一根食指,心中一凜,想起人們所說“九指神丐”的事,覺得可能“逢上了前輩高人”,就撕下半隻雞給了這個饞涎欲滴的乞丐。
這個中年叫化子風卷殘雲般吃得幹幹淨淨,一面吃,一面不住贊美:“妙極,妙極,連我叫化祖宗,也整治不出這般了不起的叫化雞。
”黃蓉見他吃得高興,就把手裡剩下的半邊雞也遞給了他。
他一口氣把兩個年輕人的食物吃光了,心裡有了歉意,又見郭靖不肯收受東西,不免神色尴尬,覺得憑空受了人家恩惠,不知怎樣報答。
郭靖笑着說:“小小一隻雞算什麼恩惠?不瞞你說,這隻雞我們也是偷來的。
”黃蓉接口說:“我們是順手牽雞,你老人家再來順口吃雞,大家得個‘順’字。
”那乞丐哈哈大笑,道:“你們兩個娃娃挺有意思,可合了我脾胃啦。
”(頁459—460)
郭黃二人最初與洪七公結識的這段文字,寫得多麼生動,多麼風趣!它們仍然注意刻畫着性格,卻又同時推動情節向高處發展。
接下去,洪七公讓他們說出各自的心願。
郭靖仍是搖頭不求報答,機靈乖巧的黃蓉卻覺得求他教武藝的火候尚未到來,隻說自己“還有幾樣拿手好菜”,逗洪七公高興得合不攏嘴。
三人到一個小鎮上找客店住了下來。
黃蓉真的親自采辦,動手做出了一菜一湯。
菜叫“玉笛誰家聽落梅”,湯叫“好逑湯”,名字就雅得不得了,而且色香味俱全。
那碗湯的樣子是:“碧綠的清湯中浮着數十顆殷紅的櫻桃,又飄着七八片粉紅色的花瓣,底下襯着嫩筍丁子,紅白綠三色輝映,鮮豔奪目,湯中泛出荷葉的清香”(頁462),而且那些櫻桃核已經剜出,嵌進了斑鸠肉做餡,真讓人讀着都要流口水。
再看小說怎樣寫洪七公品嘗那道菜時的情景:洪七公哪裡還等她說第二句,也不飲酒,抓起筷子便挾了兩條牛肉條,送入口中,隻覺滿嘴鮮美,絕非尋常牛肉,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諸味紛呈,變幻多端,直如武學高手招式之層出不窮,人所莫測。
洪七公驚喜交集,細看之下,原來每條牛肉都是由四條小肉條拼成。
洪七公閉了眼辨别滋味,道:
“嗯,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一條..
還有一條..”黃蓉抿嘴笑道:“猜得出算你厲害..”她一言甫畢,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兔肉揉在一起。
”黃蓉拍手贊道:“好本事,好本事。
”
(頁462)
原來,“肉隻五種,但豬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搭配起來,總計有二十五種變化,“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
”(頁463)吃完這頓飯,洪七公自然更是贊不絕口,更不好意思不教郭靖、黃蓉武藝了。
就這樣,聰明的黃蓉讓洪七公将“降龍十八掌”中十五掌教給了郭靖。
而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