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谛。
念念滅實無相續為第一義。
疏釋雲。
無常非無常二谛。
謂無常為世谛也)八生死涅槃二谛(有八苦為世谛。
無八苦為真谛)九因緣二谛(父母和合生為世谛。
十二因緣生名第一義)十菩薩聲聞二谛(聲聞所知為世谛。
菩薩所知為第一義。
又一義雲。
聲聞自有二谛。
菩薩亦具二谛。
此二義私推然後義為正也)涅槃疏第十一卷為六重二谛。
一人二谛(此當章初三。
今合為一)二名實二谛(當章第四第五)三着不着二谛(當章第六)四無常非無常二谛(當章第七)五有八苦無八苦二谛(當章第八)六親疏二谛(當章第九)義集雲。
疏除初一後一。
于中間八種開合為異(雲雲)章下卷雲。
九種中教于二谛正明二谛義。
從我無我下。
就世谛中自有淺深。
此七種二谛須辨淺深(雲雲)不論聲聞菩薩二谛也。
義記第五卷雲○下廣釋中文為八番。
初約人釋名(世人知者為世谛等)○後之七番當法辨相○初三是其立性宗中所辨二谛。
次二破性。
次一破相。
後一顯實(略抄)此于十中。
除初二後一餘七為二谛法也。
三谛義
玄雲。
有三谛。
有谛·無谛·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雲雲)此出論文。
四谛品雲。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疏雲。
是華首經佛自說之故稱我說。
雲雲。
撿經第三卷雲。
是心及衆緣。
皆空無自性。
乃至是法即無生。
雲雲)二谛章上卷雲。
從來明此是三是義。
一因緣即是空。
二是假(因緣即是假也)三是中(因緣即是中也)論疏亦有此釋。
又疏雲。
初句明世谛(有)第二句明真谛(空)第三句以有空并為假名(為對中故重合說之。
私案)第四句明中道(非有非無第一義也)仁王疏上雲。
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言假名者。
寂滅無得之名(雲雲)仙光中論疏記。
以三性釋雲。
空謂遍計。
假謂依他。
中謂圓成。
亦如次是相生勝義三無性也(取意略抄)問。
何名因緣生法耶。
答。
論疏一雲。
總談論意。
因緣有三。
一四緣攝生義盡。
二因緣總以生死涅槃凡聖解惑皆是假名。
相待無有自性。
稱為因緣。
又對外道非因緣義。
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緣。
三者十二因緣。
故雲。
觀因緣品三種中。
正用通因緣(略抄)若就三中。
以十二因緣言之。
唯就内法有為五佛性義。
就十二因緣論之。
此亦爾。
若就四緣。
通攝一切有為法盡。
若相待因緣有為無為一切攝盡。
大論第百雲。
因緣和合有故無性無名不相待相因(略抄。
一宗大綱在此。
宜須審記)九十五雲。
因有為故有無為。
如長短是相待義(略抄)今以因緣之有名因緣生法也。
四悉旦義
四悉旦者。
出大智論第一卷說。
論雲。
有四種悉旦。
一者世界悉旦。
二者各各為人悉旦。
三者對治悉旦。
四者第一義悉旦。
四悉旦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皆是實相。
無相違背(雲雲)二谛章上卷雲。
二谛即是四悉旦。
三悉旦即世谛。
第一義悉旦即是第一義谛○二谛是所依。
依二谛說四悉旦法(文)準此文意。
四悉旦者即教二谛也。
問。
第二第三雲何别耶。
答。
義章雲。
對治為人别相難識。
是以釋者種種不同。
今以義分相亦可知。
然彼一切二谛諸法無不為人。
斯皆治病○應病授藥治物心患。
即名對治。
即彼一切對治門中。
異門相望互返不同。
彰其為人差别故爾(雲雲)二谛章上卷雲。
随三毒等有三法藥等。
名對治悉旦。
各各為人者。
前明三法藥八萬四千波羅蜜。
則明一切法盡。
更何所論耶。
解雲。
于各各為人中更攬之。
今何故諸經或說我或說無我等。
前後相違耶。
是故次明各各為人。
無相違也(略抄)論以為人為第二。
以對治為第三。
今章以對治為第二。
以為人列第三。
此依一途義次第。
若爾好體應雲于對治中更攬之。
而言于各各為人中更攬者。
對治實是為人故。
雲前對治。
雖是各各為人。
而于其中更别取相違名各各為人也。
華玄第四釋雲。
第三名為對治悉旦。
如來所以各各為人說八萬法藏及塵沙法門。
皆為對治衆生煩惱故也(雲雲)(此釋順論文而義顯也)問。
悉旦名何義耶。
答。
義章雲。
言悉旦者。
是中國語○如楞伽中子注釋言。
或名為宗。
或名為成或雲理也(本文)二谛章上雲。
然四悉旦隻是二谛。
但合離為異○四悉旦實義名二谛(以實釋谛義也)二谛究竟義名四悉旦(以究竟義釋悉旦名也)今案。
究竟即宗義也。
問。
論雲。
前三悉旦可破。
第一義悉旦不可破壞。
玄疏常引此文。
而言前三悉旦是世谛(雲雲)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何得世谛可破壞耶。
答。
論雲。
第一義悉旦者○上三悉旦中所不通。
此中皆通○所謂通者。
離一切過罪。
不可變易不可勝。
何以故。
除第一義悉旦諸餘論議諸餘悉旦皆可破(雲雲)玄二智雲。
三悉旦可破。
以此證方便為用實相為本(取意)花玄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