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如是三法中。
無量諸佛道○境智不二(雲雲)(道者正道即中道也)觀經疏雲。
花嚴經雲。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異相。
中論雲。
生死及涅槃。
無毫厘差别。
淨名經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今亦爾。
隻心即是佛。
隻佛即是心(雲雲)維摩疏第一雲。
有人言。
不二法門即真谛理(成論師所用)有人言。
不二法門謂實相般若(智論師所立)有人言。
則阿梨耶識(十地師所用)有人言。
即阿摩羅識(攝大乘師真谛三藏之所用)初二約境。
後兩據心(雲雲)又雲。
教有三階而理無二轍○淨名寄默然之相以顯無言之理。
所诠無言即為是理。
能表之相稱之為教。
是以教有三門而理無二矣○仲尼之遇佰雪可目擊而道存。
妙德對淨名亦二默而相領(雲雲)(三階者。
諸菩薩以言遣相。
文殊以言遣言。
淨名以默遣相)義章雲。
此三階是化益分齊。
息相教入之階降也。
若論自覺相應境界。
不可言彰。
叵以默顯(乃至)問曰。
維摩闡玄之極。
自覺境界何故不論。
不可陳處。
從來未辨。
豈獨今哉(雲雲)問。
今既得顯自覺境界。
何無勝彼維摩之者如今顯耶。
答。
嘉祥之意受無深勝無言所顯不二理也(可别論之)
阿字本不生義
玄二谛義有無門雲。
諸法本從無生。
皆以阿字為本。
是即諸法皆歸阿字一無生門。
故經言。
四十二字皆歸阿字(文)論疏二雲。
釋道安明本無義。
謂無在萬化之前。
空為衆形之始○師雲。
安和上鑿荒途以開轍。
标玄旨于性空以爐治功驗之。
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實。
詳此意。
安公明本無者。
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
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義無異也(文)言本性空寂者。
肇公宗本義雲。
實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雲雲)今見諸文。
本有二義。
一者諸法是末。
無生是本。
故雲本不生。
故疏文初雲無在萬化之前。
玄文雲。
諸法本從無生(雲雲)二者諸法本自不生。
非由推無。
以不生非始故。
雲本不生。
二義如此。
若融會者。
有本·自無。
故亦以無為先。
二義無用。
然諸法本自無義為正意耳。
舍罪福義
舍罪福者。
百論初品所明。
疏雲。
罪以摧折為義。
造不善業感彼三塗得于苦報。
摧折行人目之為罪。
福是富饒為義起于善業招人天樂果故稱為福。
舍者入實相觀心無所依故稱為舍。
罪招苦報。
可得雲舍。
福感樂果。
雲何亦棄。
答。
罪住時苦。
福滅時苦。
以二時并苦故宜須雙棄(文)又雲。
福報生時樂故。
依之舍罪。
福報滅時苦故。
依空以舍福(文)又雲。
今明。
舍者非取舍之舍。
下雲。
舍名心不着。
以無得無依故名為舍(雲雲)
佛性義(略标)此中有五科。
如卷首注之。
佛性義。
大乘玄第三卷廣明之。
即大意雲。
甘藥停山由來已久。
圓珠沉水實自積時。
而随其流處六味不同。
競捉瓦石三乘滅異。
謬言羊角之刀複據如繩之像○少失鄉土名弱喪。
不知反本稱曰無明。
蕩識還原目為佛性(文)(此中句句皆以譬顯之。
即涅槃及法花說也)意六道衆生本從一味佛性中出。
鈍根謬取成三乘異故六道三乘随迷還識原。
悉當成佛雲也。
法花方便品疏釋佛種從緣起文雲。
種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為種子。
故譬喻品雲。
斷佛種故即是破教也。
二以菩提心為種子。
故花嚴雲。
下佛種字于衆生田生正覺芽。
三以如來藏佛性為種子。
今初偈正以菩提心為種子(雲雲)此以中道佛性為如來藏。
即名藏識也。
緣略亦名本有佛性。
本有種子。
本有一乘也。
義章佛性義雲(不改名性)佛因佛果性不改故。
衆生究竟必當為佛。
不作餘法。
經說佛性旨要在斯(文)又雲。
能知性者。
謂真識心。
以此真心覺知性故。
與無明合便起妄知。
遠離無明便為正知○若無真心覺知性者。
終無妄知亦無正知○此能知性局在衆生。
不通非情。
故經說言。
為非佛性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
又經說言。
凡有心者悉是佛性。
此等皆是能知性也。
所知性者。
謂如法性。
實際。
實相。
法界。
法住。
第一義空。
一實谛等。
如經中說。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或言。
中道名為佛性。
如是等言當知皆是所知性也。
此所知性該通内外。
故經說言。
佛性如空遍一切處(文)涅槃疏十七雲。
佛性是靈智之法。
異于牆壁瓦石等要須修習方得。
不修不得也(文)玄出十一師釋已雲。
但河西道法師與昙無忏法師。
共着涅槃經。
親承三藏作涅槃義疏釋佛性義。
正以中道為正因佛性。
爾後諸師皆依朗法師義疏得講涅槃。
乃至釋佛性義。
師心自作各執異解(雲雲)又雲。
非真非作中道為正因佛性(雲雲)又引師子吼文雲。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
是故今明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不見空與不空。
不見智與不智。
無常無斷名為中道。
隻以此為中道佛性也(雲雲)問。
淨影義章與玄意同欤異欤。
答。
十一師中第三師雲。
以心為正因。
故經雲。
凡有心者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