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無上菩提(雲雲)第六師雲。
以真神為正因佛性。
第七師雲。
以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為正因佛性也。
此等并非所用。
義章大旨以能知性真識之心為佛性宗。
以中道第一義所知性為傍義也。
今以中道第一義空為正因佛性。
其言顯矣。
故知是别。
然勝鬘寶窟以藏識為佛性也。
寶窟下雲。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隻由藏實○如楞伽說○藏識受苦樂(文)法花義疏雲。
種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為種子。
二菩提心。
三如來藏佛性為種子(雲雲)緣略上初雲。
衆生成佛亦具二義。
一者緣因佛性○即是菩提心○二本有種子。
即是本有佛性。
方得成佛性(雲雲)緣略但雲本有種子以對緣因。
本疏即雲如來藏佛性。
寶窟雲藏識。
故知以如來藏識為正因佛性。
然此如來藏識非妄想所染名為中道第一義等。
玄一乘義雲。
如來藏佛性中道為不動乘(雲雲)故明正因二師實同餘義。
具如别抄之。
五佛性義
五種佛性出涅槃經師子吼品。
玄佛性義簡正因門。
疏第一卷分别解釋。
疏雲。
大涅槃經明五種佛性。
蓋是諸佛之秘藏。
萬流之宗極。
蘊在因緣之内。
所以然者。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謂境界佛性(亦名因性)由十二因緣本無生滅發生正觀。
即觀智佛性(亦名因因性)斯觀明了名菩提果佛性(亦名果性)正觀既彰生死患累畢竟永盡。
即大涅槃果果佛性(亦名果果性)然十二因緣本性寂滅。
未曾境智亦非因果。
不知以何目之強名正性。
正性者五性之本也(亦名非因非果性)然此五性更無别體。
但因緣一法轉而為五(文)因緣一法者。
即是中道正性。
染淨緣起轉為五性。
五性隻是中道正法之本末也。
玄雲。
是因非果。
是果非因。
是因是果。
皆未名正。
若言非因非果。
此乃是正。
故經雲非因非果名為佛性也。
故于四句中更足第五句方是正因。
于三句中更是第四句方是正因。
故以中道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佛性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雲雲)又雲。
以中道因為正種子(雲雲)疏十雲(師子吼品)此從因果入非因果。
正因果即為正性之種子。
故雲佛性為中道種子。
又雲。
十二因緣境界性故。
發生觀智。
由觀智得菩提。
以得菩提故得涅槃。
就根本為論境界性。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今此文中意。
正以觀智為菩提中道種子也(雲雲)三菩提道名為中道。
非凡所得故。
非下無求上心故。
非上非上非下故。
名中道(取意)玄意以正性非因非果八不為中道。
疏即以菩提果非上下故名中道也(更審察之)
二河義
略章二河義雲。
二河者凡有五種。
一因緣河佛性河。
二生死河涅槃河。
三衆生河佛性。
四善法河惡法河。
五煩惱河智慧河。
釋迦教多河為喻。
舍那教多借海為喻。
深廣無邊流注沉浮為義(略抄)十二門疏上雲。
問。
河有幾種。
答。
略明其二。
一十二緣河。
二佛性河。
生死深廣回流不息。
悉能漂沒六道衆生故名為河。
佛性亦爾。
深而無底。
廣而無邊。
五十二位大乘賢聖皆在其中故名河(雲雲)
法花玄第九雲。
但自攝嶺相傳有二河之說。
一者菩薩在佛性河中行。
佛在佛河中行○菩薩猶是無常。
未勉三世之法。
教就三世中修行○如來已離三世。
而今作三世者。
此是無三世。
為衆生故作三世方便。
故佛河中明無三世義也(雲雲)涅槃疏第十九雲(迦葉品疏)前明七人是生死河中七人。
今明七人是涅槃河中七人(雲雲)(前者師子吼品即文中見也)又雲。
前生死河中借七人為喻。
非是水中物那得反在水中不離于水。
亦是涅槃河借七種衆生為喻。
初即惡大魚乃至最後是龜。
此是水中衆生故不離于水。
此兩河譬意異正于此(雲雲)四論玄義第九卷有一科立二河義之。
十二因緣義
十二因緣者。
蓋是生死之江河。
佛性之淵底。
觀智之曰生。
教門之旨歸也。
是以三獸俱度同期彼岸。
七人并就分浮沉緣覺競。
大覺好觀緣起之生滅。
大乘鄙小乘。
隻任有支之淺深。
豈唯一科之大義而已。
凡是二藏之洪範者也。
玄八不義引涅槃師子吼品雲。
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二。
不來不去。
非因非果(雲雲)此就大乘深義明十二因緣也。
中論第二十六品就十二因緣并觀行。
此就小乘教門明佛說緣起也。
且就論一品略明十二相生。
疏雲。
佛為破無因邪因故說十二緣生。
此是借妄止妄○毗婆阇提定執十二是無為法。
餘部以言是有為法(雲雲)言十二者。
始從無明乃至老死(具如常列之)論疏第一雲。
過去二因生現在五果。
現在三因生未來兩果(雲雲)三世兩重因果如此。
言無明者。
論疏第十雲。
從所無受稱。
謂無智慧之明稱為無明。
又雲。
十使中無明。
唯取無明使為無明。
三毒中無明。
除貪嗔二使已外皆是無明。
今此中通取一切煩惱患為無明。
為發業故。
又雖通此一切煩惱。
亦無明是生死本故。
但說無明(文)又雖通下釋體寬名狹也。
問。
若取發業者。
無記煩惱應非無明支。
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