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死故有憂悲苦惱者(牒論文也)此四于老死支中離出故不别立支也。
經雲。
将死之時戀生畏死。
名之為憂。
發聲蹄哭。
因之為悲。
五根相對為苦。
意根相對為惱也(文)問。
三道何分别。
答。
無明愛·取名煩惱道行·有二支名業道。
現在五果未來兩果名為苦道。
問。
過未各二。
現在八者何。
答。
疏雲。
已滅未起相微故少。
現在相顯故立于八。
又過去前故唯因。
未來後故唯果。
故各立二。
現在兩望具前後義故。
因果雙說立八支也(取意略抄)又引婆沙雲。
無明有因。
謂不正憶念。
老死有果。
謂憂悲苦惱。
又無明因謂老死。
老死有果謂無明。
以愛取即無明。
名色等在未來為老死(取意)問。
三界具不。
答。
疏雲。
婆沙雲○欲界具十二。
色界除名色。
無色除名色六入。
評雲。
三界皆具十二。
如初生色界諸根未猛利名名色。
無色雖無有色而有名。
雖無五入而有意入(取意)(上文雲諸根猛利名名色者。
望識為論耳)又雲。
現在世識未來世生但一人念。
餘并是相續。
增一阿含三十卷雲。
識支具六識。
則時節長久非一刹那。
若猶托生唯一意刃身識無四識也(問。
初主若一念者。
應唯一意。
何雲刃身識耶。
答。
初生有身根故。
約所依且與雲有唯四識全無也。
俱舍頌言。
離染退死生。
許唯意識中。
雲雲)大福德人托胎則具六識。
化生識支具六識六根頓足(此據位長說耳)大集經。
七七日前屬識支。
智度論雲。
三七日屬識支(文)(就識支長受出異說也)疏又雲。
五果幾在胎内。
答。
觸受二果在胎外。
餘三在胎内(文)(識名色六處在胎内。
上雲。
六處乃至婆羅奢者。
婆羅奢位長。
初屬名色後名六處也)又雲。
問。
無間地獄具幾支。
答。
極少有八。
極多十一(文)疏記雲。
極少八者。
除名色·愛·取·有。
極多十一者。
除名色也(文)無間初生頓具諸根故。
且除名色。
若如色界亦具十二。
極少八。
除愛·取·有者。
彼處苦果顯故不說現在三因。
又愛順樂故除之。
取·有屬愛。
餘勢亦除之也。
疏又雲(就六因分别)十二既是前後相生。
相應共有是同世因果故除之。
有所作自分遍因報因。
無明望不善業。
是所作自分遍三因也。
若生善業唯所作因。
行生識者所作及報二因(若望初生染識論者。
應是自分因。
而略不言)識生名色者所作自分二因(且望報果相生不雲遍因也)名色生六入乃至觸受者。
所作自分二因(如上)受生愛者唯所作因(且以報望惑也)愛生取者所作自分二因(愛且就名說。
若約體說。
亦應有遍因)取生有者同無明生行(望不善業具三因等)有生生者同行緣識。
生生老死同識緣名色(略抄)又雲。
若正取次第相生支體者。
無明通二性。
若就時說。
無明通三性。
行支亦通三性。
别唯善惡識支。
若取一念托胎識。
是不善無記若就時通三性(若論報果應唯無記)若色等四通别俱攝三性(此言别者。
正就名說。
若别論報。
應唯無記)愛取同無明。
有同行說。
生同識。
老死同餘四果(略抄)又雲。
十二同是有漏。
同是有為。
同是非學非無學婆沙雲。
十二中若心心數染污。
餘通染不染(略抄。
就正相生故。
心法唯染。
若就位論。
應通染不染)又雲。
問緣生與緣起何異。
答。
婆沙雲。
因是緣起。
果是緣生。
又雲。
作四句。
一緣起非緣生。
未來世法也(雲雲)(未來法是果。
而雲非緣生者。
此是别義。
非約果為緣生義也)又雲。
毗昙有四種十二因緣。
一無始十二。
謂始不可知。
二連隙十二。
謂展轉三世相傳。
三刹那十二。
一刹那具。
四分段十二。
謂過去二現在八未來二也(略抄)(連隙者。
隙字可作璅也)問。
為從果觀十二。
為從因觀耶。
答。
疏引智論。
論雲。
愛多者從果觀。
見多者從因觀。
菩薩利根為衆生故亦從果觀。
婆沙解雲。
随順法故先見老病死而尋因也。
此解與智論同(意随順衆生可觀法也)又解。
為初學者前觀于果。
菩薩最後生名為初學。
曾無數劫觀于因緣。
後若觀時還從本起。
如人雖數上樹。
後若上時還從根上此明三藏小乘菩薩。
若本大乘菩薩。
觀因果無定。
亦不作因果。
而觀涅槃十二因緣具足十不(略取意)此文明從老死起名從果觀。
從無明起名從因觀也。
次文雲。
問。
若小乘菩薩既于果觀十二。
今此文雲何從因觀耶。
答。
聲聞法中自有利鈍。
鈍者從果觀。
故四十四智。
謂老死果。
老死集。
老死滅。
老死滅道。
一支有四故成四十四智。
利根人觀十二有七十七智。
謂無明緣行。
此是生法智也。
非不無明緣行此審法也。
一世有二。
三世為六。
此六是法住智并泥洹故稱為七。
一枝有七故合七十七也。
四十四除無明。
七十七除老死(文)今此文者。
中論文先明無明也。
成實論七十七智品雲。
問曰。
經中說七十七智。
謂生緣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過去未來世中亦如是。
是法住智觀無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