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今勝鬘現前值佛。
是上品。
但是自授受。
非佛所授。
但第二從法師受有二種。
若依璎珞經。
戒師不作羯磨方法。
初令禮過去一切佛。
次禮未來佛。
次禮現在佛。
如是三禮已法僧亦爾。
次令受三歸依戒法。
次令忏悔三世罪。
次後正授十無量戒。
若如地持。
菩薩戒師前為作羯磨。
然後授戒。
說戒相乃是前後方便。
非正受戒。
又如受五戒十戒。
受三歸已說戒相者。
方名受戒。
此則受三歸後說戒相乃得戒何以知之。
如直受三歸人。
但得歸不得戒。
如受大比丘戒。
前羯磨時已受戒竟。
後說四重等令受者堅持。
非說戒相為受戒也。
以此證知。
須前羯磨方得授戒。
而璎珞梵網無羯磨者。
或可存略。
或可教門不定适時而用。
問。
菩薩戒師為用在家人。
為用出家人。
答通于道俗。
璎珞經雲。
夫妻六親得互為師也。
問。
第三于佛像前受戒。
若無佛像得自誓受不。
答。
依普賢觀經。
但虛心奉請釋迦為和上。
文殊為阇梨。
彌勒為教授師。
一切佛為尊證。
一切菩薩為同學。
不論有像無像也。
問。
何故戒法一種要須受耶。
答。
欲顯惡可頓止。
以戒是止惡為宗故有受法。
以要期頓發故也。
善難并生。
餘行皆是修善為宗故無受法。
以漸生故也。
問。
若惡可頓止。
善不可頓生者。
亦應惑可頓滅解不可頓生。
答。
戒是止相。
其相即靜。
故常有戒法。
惡有頓止之義。
餘善是動相。
修習方生。
不可一時并修諸善。
滅惑生解并是行善。
故與此非類。
問曰。
自誓發戒與從師發戒何異。
答。
若從戒師。
作法成時則一時俱發。
今既心發口言。
随發随生。
非一時。
問。
授戒受戒得何功德。
答。
璎珞雲。
若能教一人出家授菩薩戒。
勝造八萬四千塔。
其受戒者堕在菩薩之數。
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問。
受戒而犯。
何如不受不犯。
答。
璎珞雲。
有戒而犯。
勝無戒不犯。
有犯名菩薩。
無犯名外道。
問。
五戒有受一分乃至具足受五。
菩薩戒雲何。
答。
璎珞雲。
十重戒中有受一分名一分菩薩。
乃至二分三分。
若受十分名具足受戒。
十重有犯無悔。
得使重受。
八萬四千威儀戒盡名為輕。
有犯得悔過。
對首便滅(文)涅槃疏第十一雲(解菩薩護戒)問。
五篇七聚亦是菩薩戒。
十重四十八輕亦是菩薩戒者。
此中何意不明護十重四十八輕戒而言護五篇七聚戒。
解雲。
不得雲十重四十八輕戒。
何故爾。
此戒通出家在家。
五篇七聚但是出家戒。
今明出家菩薩護戒所以明五篇七聚也(雲雲)同疏四雲。
問。
四依出世何意不作菩薩而作四果。
畜雲。
釋迦法中無别菩薩僧。
若出家即入聲聞數中。
今菩薩何意出家同聲聞。
解雲。
四依要須出家以其内有深解故能弘宣大乘。
同聲聞形服故得康持戒律。
所以須同羅漢(文)(同第七亦有此文)此雲菩薩同聲聞者。
且論形服。
非示所證同聲聞。
故非是應化聲聞也。
窟中雲。
小乘法中受十戒為出家。
受大戒為具足。
大乘發菩提心為出家。
受菩薩戒為具足。
又淨名雲。
發菩提心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雲雲)勝鬘經雲。
是故說大乘威儀戒。
是比丘尼。
是出家是受具足(雲雲)意會小入大也。
窟文廣之。
問。
涅槃疏雲。
十重等戒通出家在家。
今明出家戒故明五篇七聚(雲雲)今何受菩薩即為具足耶。
答。
菩薩戒中通含出家戒故出家菩薩即持之也。
仁王疏中雲。
天無出家法。
今言出家者。
心依佛出生死之家人。
有剃除須發出家成比丘衆。
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薩僧(文)問。
窟雲大乘無舍戒者。
于菩薩豈無退舍犯重舍耶。
答。
且對小乘盡壽戒。
大乘至佛雲無舍耳。
非先退菩提心時舍菩薩戒也。
百論疏上雲。
要期受戒時有三。
一短時。
謂今旦至明旦。
二次時。
謂盡形。
三長時。
至佛(雲雲)
菩薩戒大意。
窟上有七意。
一雲。
菩薩之行以止惡為本。
故前明受戒○五○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今顯生佛家以戒為本。
是故受戒。
六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悉當成佛。
要令持戒然後見性。
戒即是引出佛性。
是故受戒○(雲雲)(具如本文)
七衆戒義
七衆戒者。
仁王疏下卷雲。
四大衆。
一比丘。
二尼。
三優婆塞。
四優婆夷○七衆前四大衆外加式叉摩尼。
沙彌。
沙彌尼為七也。
涅槃疏十七雲。
受持七種淨戒。
有解雲。
是七聚戒。
今明身口七支戒也(文)此七聚戒七支戒者。
非七衆戒。
但于此義中兼之。
同疏六雲。
佛法大判不出經律。
律即是戒門。
經即是勸門(雲雲)中論疏三雲。
律是住持佛法之本(文)觀經疏雲。
三歸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
此是佛法客善(雲雲)仁王疏下雲。
明四部衆。
在家二衆名優婆塞優婆夷。
有本雲婆差優婆差。
外國語音不同。
有此異耳。
此間名善宿男善宿女。
亦雲善男子善女人。
出家二衆一名比丘。
此名破煩惱。
二名比丘尼。
此名為女(文)問。
善男善女者語寬。
可通在家出家有戒無戒。
今何在家二部耶。
答。
以善宿男略雲善男。
此即随時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