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通而語正在優婆塞耳。
善女準之。
法花疏一雲。
出家未受具戒。
莫問聖凡通名沙彌。
具戒以上凡之與聖通名比丘也(文)又雲。
比丘者名為乞士。
從如來乞法以練神。
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
故名乞士○退無積蓄之果。
進有福物之功○餘怖魔破惡淨命。
如智度論中說之。
仁王疏上雲。
比丘五義。
如智度論釋。
一名乞士。
二名破煩惱。
三名号比丘。
四受戒名比丘。
五怖魔(乃至)能怖魔軍故名比丘(雲雲)(名号比丘者。
有漢等各各有号故。
雲雲)寶窟上雲。
五戒有受一分。
乃至具足受五(雲雲)又雲。
小乘戒有定數。
如從十戒乃至五百(雲雲)
窟中雲。
佛法五衆。
出家得攝三衆。
謂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
具足即攝比丘·比丘尼二衆。
又出家三衆防惡不盡。
但防身三口一故與出家之名。
二衆防惡義盡。
謂身三口四故與具足之稱(文)(釋出家受具足之文也)寶窟中雲。
波羅提木叉此雲報解脫。
持戒之因得解脫之報故雲報解脫。
故經雲。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毗尼者此翻為滅。
謂滅現在身口七非離過為稱○又解脫出于三界。
毗尼滅于三塗。
此一戒法有斯功能。
是故如來立于兩稱。
律名通上二義。
亦得律是此間之名。
木叉毗尼為外國之稱。
如玄章已說(雲雲)涅槃疏六雲。
舊翻波羅提木叉為報解脫。
持此戒報得解脫。
又雲保解脫。
保解脫也。
真谛三藏翻為直向解脫。
河西師翻為遠離。
此于是解脫義。
謂遠離系縛也○上波羅提木叉從善為稱。
欲令人生欣樂。
今堕者從過為稱。
欲令人怖畏。
此即是逼引○又後堕者堕地獄。
地獄有三百一十所。
的在何處。
明阿鼻也○又複堕者長養地獄。
此後釋堕○波羅提木叉○前釋就行門。
今釋就止義。
謂離身口意不善為止○律者論量輕重分别是非持犯。
欲令持戒得福也。
九十一堕。
秀法師不解九十一堕。
問印律師。
律師解雲。
九十種一一皆堕故雲九十一堕。
此是謬言。
僧祇律有九十二堕。
謂尼不病往寺為說法。
又知檀越欲與僧物回向他。
若依彌沙塞律。
九十一種。
謂知檀越欲與僧物通與他人。
今經據此為言故雲九十一堕(文)同第八雲○九部經中不說方等及與佛性。
而雲雖不說道謂有者。
實有九部不說有。
有而言無。
即是妄語。
豈不犯婆羅夷耶。
作此讀文可見。
佛答。
不犯婆羅夷○依心而說故不犯也。
問。
謂有而言無。
奈非妄語。
解雲。
雖有教不說。
不迷心犯故非妄說(雲雲)又雲。
偷蘭遮重于突吉羅。
有四人偷蘭大衆偷蘭。
破佛身血焚燒塔寺五逆罪亦名偷蘭也(雲雲)又雲。
夢行淫亦應有罪故。
夢者覺時生快即得罪。
如夢中殺怨家。
覺也生快想即犯罪。
若無心想而夢覺時猶是生厭離即無罪。
不厭離伏心即得罪。
故雲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乞食亦爾。
若作食長色力得罪。
若厭離治饑瘡不得罪也。
同疏十二雲。
四重說偷蘭遮者。
成論師解雲。
如盜佛物。
此實是重。
而佛無心守護之故止得偷蘭遮罪。
若約護人邊則得重。
故雲四重說偷蘭遮。
今明不爾。
佛臨涅槃時。
有一比丘非梵行事慰憂惱欲發狂。
佛若不慰谕則應發狂命終堕地獄永不出。
佛因語雲。
汝向是狂心所作。
非是本意。
故不犯重止犯偷蘭。
比丘聞此心寤。
則忏悔罪滅也。
偷蘭遮說四重。
若人不知畏罪。
謂此是輕故不後悔者。
佛為此人說偷蘭遮即是四重也。
犯非犯等。
此如尼數數食不犯。
僧即犯。
僧獨行尼則犯。
輕說重重說輕者。
如不将比丘行房處。
此是小事。
說為第二篇。
殺畜生止得波夜提也(文)
次治罪法。
涅槃疏五雲。
雖實治罪。
而不實殺。
若是俗法治罪則有殺不殺。
罪重則教。
罪輕不殺。
佛法治罪一向不殺。
既不殺者作若為治罪。
明有三槟四羯磨(雲雲)其三槟四羯磨者。
疏次下雲。
今前言驅遣羯磨。
即是馬師滿宿行惡行污他家。
所以集衆作法驅遣令出聚落也。
呵責羯磨。
般頭盧比丘數數作罪數數忏悔。
忏悔複作。
所以須苦切呵責也。
今亦雲依止者。
既呵責後令依止有德名人押領故雲依止也。
置羯磨者。
河西解雲。
或逼布薩或罪相未明。
如此事故雲置羯磨。
有解雲。
即車匿比丘好輕諸比丘。
見諸比丘聚在堂中即雲。
此諸比丘猶如旋風吹諸落葉聚在一處。
見諸比丘散在路行即雲。
此諸比丘猶如風吹草葉散在餘處。
輕諸比丘事如草芬。
所以佛令置不共語如梵法(雲雲)舉罪者。
衆中知前人有罪。
推一人令舉前人罪。
正當推有德之人。
舉前人罪時。
未作羯磨。
罪定彼人自言有罪。
方複作羯磨。
羯磨舉罪之後也。
不可見此者。
還是車匿作罪舉其罪。
彼雲今作罪。
而言我不見此罪。
故作不見羯磨滅羯磨。
未舍惡見羯磨者。
此是呵梨他比丘雖後出家。
而言淫欲不障道。
不舍如此惡見故作未舍惡見羯磨。
反問。
佛法意論淫欲障道為不障道。
答。
如無行經大論維摩等所明者則不障(雲雲)若如今人所作此一向障道生死過深。
大論雲。
一人引得婦既無生方婦即呵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