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五

首頁
    令其人求覓錢物。

    其人不得住。

    便逐他治生逐伴不及。

    便遇寒雪在石窟中坐。

    饑寒并至。

    山神來試之。

    作女人形說偈雲。

    白雪覆廣地。

    鳥狩皆隐藏。

    我獨無所恃。

    唯願見愍傷。

    此人便手掩耳閉目答雲。

    火燒水漂者。

    不足聞汝聲。

    自妻尚不是。

    何況起邪淫。

    若如此人自能裁斷。

    餘人無志拟此須斷欲也(文) 次受戒要期不同。

    寶窟上雲。

    小乘盡一形。

    大乘竟佛果(雲雲)涅槃疏十八雲。

    八戒○此一日一夜則名為具(雲雲)觀經疏雲。

    中品中生持一日一夜八戒。

    一日一夜沙彌戒及具足戒○問。

    八戒可一日一夜。

    沙彌戒及具足戒雲何一日一夜耶。

    解雲。

    此言一日一夜也。

    非是唯一日一夜。

    持妙彌戒及具足戒。

    但受一日一夜便死故雲一日一夜也(文) 涅槃疏七雲。

    如今受二百五十戒。

    即是随身。

    身滅戒亦滅。

    故雲盡其壽受持(雲雲)同十八雲。

    疏品明五時舍戒義。

    一死時舍○(雲雲)又雲。

    我本受戒要期盡形壽。

    佛法雖滅而戒不失(雲雲) 問。

    五篇七聚戒為是聲聞欤。

    答。

    通聲聞菩薩也。

    涅槃疏十一釋菩薩護戒雲。

    此浮囊正譬五篇七聚戒。

    問。

    此明菩薩護戒。

    應護十重四十八輕戒。

    那護聲聞五篇七聚戒耶。

    解雲。

    五篇七聚何當大小。

    聲聞持故名聲聞戒。

    緣覺持故名緣覺戒。

    菩薩持故名菩薩戒。

    猶如道品從來是聲聞法。

    非菩薩行。

    論主非此雲。

    是語出何處。

    何處菩薩行。

    故即是菩薩行也○問。

    五篇七聚亦是菩薩戒。

    十重四十八輕亦是菩薩戒者。

    此中何意不明護十重四十八輕戒○解雲。

    不得雲十重四十八輕戒。

    何故爾。

    此戒通出家在家。

    五篇七聚但是出家戒。

    今明出家菩薩護戒。

    所以明五篇七聚也(雲雲)同八雲○複有說言。

    無四婆羅夷下。

    第十謗失五篇七聚及諸戒律即是魔說。

    随順此行即魔弟子。

    若言有五篇七聚者。

    佛說是佛弟子(文)同四雲。

    釋迦法中無别菩薩僧。

    若出家即入聲聞數中(雲雲)問。

    身口戒體有幾種耶。

    答。

    身三口四。

    謂七支戒也。

    或身口各四也。

    百論疏上雲。

    龍樹十地毗婆沙引寶頂經明。

    屍羅身口各有四種。

    如前所說。

    此八種戒從受生。

    身口心受。

    合二十四戒。

    教他受·随喜受·修習·行時亦二十四。

    合九十六戒(文)又上文雲。

    口四身亦四。

    不答亦具四。

    智度論雲。

    身口律儀有八種。

    謂不惱害。

    不劫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绮語。

    不飲酒。

    不飲酒還屬身攝。

    故知身亦具四也(文)問。

    百論明十不善道身三口四意三也。

    是常途說也。

    若雲身口各四。

    豈不相違耶。

    答。

    論疏亦雲。

    明十惡外惡○有正是十惡攝非正十惡攝(雲雲)又雲。

    十惡所不攝惡者。

    十八部論明。

    身口中有八。

    身中四者。

    如鞭杖等不斷命。

    此非殺業攝。

    又如火燒人屋失财。

    或障他行施令傍人不得财物。

    并非盜業攝。

    若俗人非時非處非道行淫。

    名為邪淫。

    若直爾摩觸非邪淫攝。

    此三是身業攝非十惡攝。

    故知身中有四○(文)又雲。

    明十惡前後方便惡。

    如行杖有二。

    一為殺故行杖。

    此是殺家方便。

    亦直爾行杖但是身業。

    謂十不善業道所不攝也(文)意雲。

    行杖二種之中。

    初是前後方便惡。

    後是十惡外惡也。

    既雲非正十惡攝(雲雲)故知雖非正十惡。

    猶屬十惡耳。

    若爾飲酒随應攝七支欤。

    且如因醉起殺業者。

    便攝屬殺加行也(尋之)又雲。

    十善為總相戒。

    别相即無量戒。

    不飲酒不過中食入不貪中攝。

    不加杖衆生入不嗔中攝(引智論)此明攝之則入十善。

    若不攝則不入也(文)準此文者。

    飲酒應入貪業道欤(思之) 次明無作戒生時。

    百論疏次文雲。

    問。

    無作于前何時生耶(前者初時。

    見次上文也)答。

    成論師雲。

    後止惡心第二念生。

    無作心是因。

    無作是習果。

    因果不俱生故至第二念方生無作。

    道定無作亦爾。

    數人在道定心時有戒。

    出道定心即無。

    成論人出定時亦成就。

    屬行故常有無作(文)窟上雲。

    又如受五戒十戒。

    受三歸已說戒相者。

    方名受戒○如受大比丘戒。

    前羯摩時已受戒竟○問曰。

    自誓發戒與從師發戒何異。

    答。

    若從戒師作法成時一時俱發。

    今既心發口言。

    随發随生。

    非一時(雲雲)此文雖不的言無作生時。

    而以此可知無作生時也(雲雲)涅槃疏十八雲。

    若是薩婆多明有無作○無作色從身口二方便善生。

    則是受戒時。

    身禮敬口言能持等生故。

    無作有色(文)言能持者何時作是語耶。

     答。

    準寶窟文可案之。

     次明于何事發戒。

    百論疏次文雲。

    問。

    于衆生及草木等發戒雲何異。

    答。

    一雲于衆生邊别發多無作。

    于草木等邊總發一無作。

    又釋。

    衆生與草木同。

    于衆生邊總得一不殺戒。

    于一一衆生邊皆得不殺戒。

    以殺一一衆生皆犯不殺戒故。

    于草木邊總得一不殺草木戒。

    則于一一草木得無作戒。

    以殺一一草木皆犯此戒故。

    問。

    制戒意本取不惱衆生。

    雲何于草木發戒。

    答。

    以殺草木惱于衆生故。

    就草木邊制耳。

    數人但現在發戒。

    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