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盡也。
次言相攝者。
先以仁王疏三種辟支對論疏五種者。
仁王三者即大中少也。
第二獨覺辟支。
雖不名中。
而對前後理是中也。
然大辟支。
應通本乘及退大人。
然依經文。
且是退大值佛聞法故。
其第二獨覺是中根。
中根應通部行。
從多分故。
且言獨覺。
又一人自悟名獨覺。
後化他有弟子故名部行。
其弟子者第三少辟支也。
第三少辟支。
亦應通本乘四世等人。
從多分故。
且雲七生須陀洹人。
若爾三根大少略攝皆盡。
論疏雲。
五種者前三後二。
二番明類。
謂前三約先來行分之。
第一本乘先辟支。
第二退心先是菩薩。
第三是先聲聞。
後二約現在行分之。
犀角獨出。
部行有伴。
此亦利鈍之差别也。
部行多分鈍根。
實通利根故。
花玄雲。
部行緣覺。
不必滿百劫。
亦可六十劫(雲雲)故知。
亦有百劫者也。
獨出之聲聞是利根故。
花玄引俱舍犀角喻百劫。
百劫必是利根人也。
然少分通非極利者故。
仁王疏。
大辟支後少辟支前。
别舉獨覺辟支。
故知。
中根亦是獨出别稱獨覺。
故知。
非總名獨覺也。
正明相攝者。
三種中初大辟支。
是五種中第四犀角大辟支。
亦攝第二退心少分。
統略雲。
退心者通利鈍也。
即仁王文正舉退心故值佛也。
并攝第五部行少分。
義意雲。
自覺悟已。
若部行者衆乃相依。
若麟喻者唯獨處耳。
三中第二獨覺辟支。
攝五種中是一少分。
或第二少分。
三中第三少辟支者。
是五中第三。
及第一第二第五少分。
次四種與八種相攝者。
四中第一本乘緣覺。
攝八種中第二對本乘兩人。
及第四對中之本乘也。
并攝第三對獨出及部行兩人各少分也。
四中第二十四生滿非本乘者。
即攝八中初對之中七生滿人也。
四中第三部行。
攝八種第三對之中部行緣覺。
除其獨出。
及除第二對中極利。
以其本乘極利是獨出故。
餘可攝之。
義意雲。
部行中百劫利根者。
必非本乘。
或從聲聞來。
從菩薩退者耳。
四中第四變化。
即攝通八種應化其義顯也。
問。
統略八中雲。
菩薩不值佛法退。
成辟支(雲雲)此通實行及方便也。
花玄四種中雲。
變化緣覺在佛世。
若爾如何相攝耶。
答。
變化緣覺本在無佛世。
是緣覺之本相也。
而言在佛世者。
意顯亦在佛世出也。
此對上不值佛人。
言此變化亦通在世也。
問。
三種四種五種八種單重增減義雲何。
答。
今見諸文。
其義或過或減。
然以取類收之并應盡之。
然多有重說。
謂三中大辟支外。
出獨覺辟支似重說。
不舉應化退心似阙減也。
四中非本乘不舉利根百劫。
又不别舉退心似阙減也。
一義雲。
非本乘者實通利鈍。
一義雲。
聲聞乘來者。
仍本性故唯鈍根也。
前義為勝。
退心緣覺即是第三部行也。
本乘中鈍者。
并非本乘。
先聲聞人。
即是部行。
然别說第三部行便似重說。
應雲。
是退菩提心緣覺也。
故有滿百劫利根者。
而如佛有弟子不樂獨靜。
以是本菩薩根性故爾。
故知。
四種實不增不減也。
五種中不言應化者易也。
謂就實緣覺分别之。
或應化通諸類也。
第三聲聞辟支。
唯舉七生小人不論百劫極利者便似阙也。
一義雲。
若聲聞凡位中轉趣緣覺者。
或名非本乘。
即通利鈍。
乃至百劫。
或即此人名本乘緣覺。
未證聲聞聖果故。
不名先聲聞辟支也。
其中獨出者。
第四犀角攝。
并出之者。
第五部行攝也。
于此五中。
後二類中攝諸辟支乃盡。
如何别說前三種耶。
應言。
兩門明義非無用重說也○次八種中多有重說。
然以四門明義欲委悉故爾。
智論俱舍論等多唯說二類耳。
譬喻品疏雲。
□舍論明。
緣覺有二種。
一部行緣覺。
謂有部黨眷屬。
是小緣覺。
二犀角喻緣覺。
即是獨覺名大緣覺。
其人獨靜山間。
即是今文樂獨善寂也(文)(新巽同之)涅槃疏九雲。
若是大辟支佛。
則獨出不并名為偈伽狩角。
此偈伽狩是獨角。
隻有一角。
譬大緣覺獨出世。
小辟支佛。
則得并出故雲有五百辟支佛。
俱出明此小辟支佛。
并是七生須陀洹人(文)(此文但明大小二類辟支耳)涅槃疏第十二雲。
如大論明五百辟支佛出世。
此則是七生須陀洹人也。
若是大辟支佛。
一向不并出故。
婆娑中立大聲聞。
如舍利弗亦不并出。
況緣覺人也(文)問。
仁王經初八百萬億大仙緣覺在同聞衆疏名大辟支也。
今何雲大辟支佛一向不并出耶。
答。
涅槃疏合因緣覺及獨覺辟支為一大辟支。
然言一向不并者。
一人悟道。
悟道已或有唯獨一全無伴者。
或有餘鈍者來随前。
是不并義也。
類身子故。
身子出時豈無餘劣諸聲聞乎。
問。
若爾大仙應唯一人。
何故仁王雲八百萬億耶。
除一人其餘皆少辟支故耶。
答。
實爾。
而經言大者。
且據其勝者言耳。
或對七生滿鈍者故亦名大辟支耳。
六種性中不動攝故。
而不如獨出人。
涅槃疏據極利者雲一向不并也。
又退菩提緣覺。
雖是極利。
亦有部傥也。
又仁王三種非大中少。
但是大小二人。
而于大者分二類也。
初是并出而大義意雲退菩提心人也。
次是獨覺不并。
亦是大辟支。
而唯獨一故别明之。
問。
若許大辟支佛有并出者。
依何道理以大論五百辟支定七生須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