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中合說之也。
問。
若言應身通本迹者有何過耶。
答。
兩釋俱違。
又違真如及真智說名法身之文。
亦違智德為應身恩德為化身之文。
即違文兩方也。
又本迹大異合為一佛。
而依支條開多種于義不便也。
故今依理勝取。
違文一斥成之耳。
問。
開迹合本與開本合迹二釋中可取舍耶。
答。
不可有取舍。
若論傍正者。
且以開迹合本為正意。
開本合迹是傍義也。
問。
十地菩薩見法身佛耶。
答。
若究竟見即唯佛所見非十地所見。
若論随分十地亦見内應亦爾。
法華玄九雲。
經雲。
隐名如來藏顯名法身。
唯佛能見十地不睹(文)經者是勝鬘經也。
故寶窟下雲。
今此經就隐顯分之。
隐為煩惱所藏。
即身義未現。
若出煩惱胎身相便現名法身(文)勝鬘經雲。
若出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
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出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等文)寶窟雲。
即非餘人所測故不思議。
唯佛所知名佛境界(雲雲)法華玄九雲。
法身唯佛能見故不說法(雲雲)此等約究竟見明之。
法華玄雲。
大士入法身境界(雲雲)攝論十四雲。
法名于深行菩薩及諸佛為易欤(雲雲)法華論雲。
謂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
凡夫不見故(雲雲)此明法身者如來能見而簡凡夫。
故知。
十地大聖亦能見也。
略述五雲○法身唯佛見者。
就究竟見義(文)問。
若爾十地菩薩所見法身者。
本迹二身中何耶。
答。
是本身耳。
但就本中自論本迹者。
是本中之迹也(法花玄文如上出之)
寶窟下雲。
所言法身者。
經論不同。
或明一身二身三身四身。
如法華經論中說。
今此明法身者。
即是實相真如法也。
此實相正法隐名如來藏。
此實相顯名法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
法所依名身故。
攝論雲。
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
即此經下文。
成就一切佛法說名如來法身(雲雲)(法花經論者玄論欤)攝論十四雲。
釋曰。
此身與諸功德法相應故名法身(雲雲)勝鬘雲滅一切意生身隐一切苦滅作證○所言苦滅者。
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
世尊。
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文)今見寶窟文。
即以攝論功德合勝鬘一切佛法。
故知。
内應身與法性合為一身。
即功德法身耳。
壽量品新撰疏雲。
亦有四門。
一但無常。
謂化身也。
二但常。
謂法身。
三亦常亦無常。
即應身也。
内應與法身相應○外應淨土作佛故是無常。
問。
出何文耶。
答。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此是常文。
七卷金光明經雲。
應化二身是假名有念。
念滅故名為無常也。
四者非常非無常者。
此始是正佛如中論明法身絕常無常四句。
此品後文明法身非實非虛非今非異也(文)此文應身亦常無常者。
今取二經說。
且以今論亦非依攝論也。
法花玄九雲。
問。
大經金剛身品雲雖不常住非念念滅此是何身。
若是法身即應常住。
若是應身應念念滅○答。
以此問二身義亦難可會通。
今所明者。
以四義通之。
一者明如來身者即是中道○非常非無常即中道身○(雲雲)二者不同虛空常亦不同有為。
即非有為無為也。
意雲。
亦是中道身也。
三者同衆生故非是常。
又衆生故非念念滅不思議身也。
四者非有故非常住。
非無故非念念滅。
非有非無意雲亦是中道身也。
今案新撰疏四門中第四句。
即法花論法身也。
但第二句用門說法身常用□□門也。
若論體者。
即為第四門故。
就法身開為二門也。
今法花玄明本迹合為一身。
次以二而不二故。
此雖亦是中道正法而與四句中第四句意别。
彼直就本明之。
今合本迹明一身而兼帶二義也。
攝論十五雲。
法身為二身本。
本既常住。
末依于本相續恒在故。
末亦常住。
論曰。
由應身無舍離故。
釋曰。
如來自圓滿及利益諸菩薩。
此二事即是應身。
故應常住○化身為度衆生。
乃至窮生死際。
無一刹那時不相續示現得無上菩提及般涅槃(雲雲)問。
若開迹合本者可爾。
若開本合迹義者。
何雲應身是相續常耶。
答。
開迹合本是正意耳。
若依傍義可雲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之意也。
十八不共等。
是有法故相似有為。
假說相續。
實是湛然常住耳。
又約利益菩薩義邊。
雖内應身立相續常。
據自圓德非相續常。
天親并舉為簡别耳。
非謂相續常義通自圓德也。
又四佛有二。
壽量品疏雲。
次開四佛者此義亦有二種。
一者楞伽經明四佛。
一應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彼經雲。
初一為應後三為真○二者如七卷金光明辨四句。
一化而非應。
謂入涅槃已為物示龍鬼等身故。
名之為化。
不佛身故名非應。
二者應而非化。
經雲。
謂地前身釋者雲。
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三昧法門中現名之為應。
非六趣攝所以非化。
三者亦化亦應。
經雲。
住有餘涅槃身釋者雲。
聲聞所見佛身。
彼見如來相好形修之成佛故為應。
見佛在人中受生同人類故名為化。
四非應非化。
謂法身○開應合真也(文)依花嚴經明十身。
十者。
義疏次文雲。
一無著佛。
安住世間成正覺故。
二願佛。
願出生故。
三業報佛。
佛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