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望地前。
三乘所見名為報佛(既以下問答之)問。
登地菩薩見内應身佛耶。
答。
宗有二釋。
一雲。
地上菩薩見外應。
地前見化身。
此意則内應身。
唯佛所見與究竟法身同也。
故十地菩薩不能見之。
故寶窟上雲應身有二。
一内應。
與真如相應住真如土。
二外應。
住淨土奇特相好教菩薩也。
地前未見真如。
但見八相成道故言見化身(雲雲)二雲。
地上菩薩見内應身。
地前見外應身。
二乘見化身。
故塔品統略雲。
金光明雲有四句。
一者應身非化身。
謂地前身則知應身位通位地前。
乃至登地皆有應身。
今攝論雲。
初地見應身者。
此明初地已上見真如故。
應身與真如相應者。
即是内應身。
取本有義名法身。
與真如相應始有之義名應身○今言分身為應身者。
此是外應身。
位通上下(雲雲)意雲。
地上證見真如故見内應身。
地前但信名外應身。
乃至二乘回心能見外應身。
但小乘凡夫見化身也(統略問雲何二乘并見應身即答之)問。
唯佛與佛有說法耶。
答。
凡說法者。
謂說教法故。
唯佛與佛互相照知而不說教也。
問。
二佛相待何不說教耶。
答。
法花疏第三解唯佛與佛雲。
明唯佛解故不須言。
釋論雲。
若兩佛相對則無所言。
即其事也(文)大論八十四雲。
佛雖種種分别說諸法。
但以言說欲令衆生得解心無所著。
若二佛共語。
不應說諸法名字。
以衆生無及佛者。
欲牽引令解故。
說是善是惡。
如法花經說火宅。
以三乘引出諸子。
但以名相說諸法不壞第一義(雲雲)(二佛共語者既雲共語即應有說法。
何雲不說耶。
答。
可尋之)二谛章中卷雲。
問。
若凡說不為聖者。
何故有佛語經卻除諸菩薩兩佛共話○今明佛話不為佛佛話為衆生(雲雲)(有私記出梵網經也)法苑珠林出金剛仙論論文殊結集雲。
如來在此世界之外。
不至他方世界。
十方諸佛并皆雲集說法亦名話經(雲雲)問。
教門為必是言說。
又為諸佛言說必是教門耶。
答。
大乘正意。
諸佛言說必是教門。
但教非必言說也。
淨名玄六雲。
問。
佛若不說恒有因緣有無因緣有無豈是教耶。
答。
非但取說義為教。
經中明六塵。
皆是教。
問。
若爾境教何異。
答。
此因緣有無可兩望論之。
發智即境。
能開不有不無不二理即是教也。
此據佛不說自有境教也。
就說義明境教者。
佛照有無有無名境。
佛說有無有無是教(文)先德雲。
言說之教谛表理教谛(文)今雲。
亦可雲。
說教及境教也。
問。
經明六塵皆是教者。
為是凡小六塵欤。
為當佛菩薩。
以此作佛事耶。
答。
今未詳之。
彌勒經遊意雲。
但就釋迦教色聲等為經體。
不二而二明之。
十五色中。
三色為經體得也。
問。
十五色者何等耶。
答。
五根五境為十。
加四大無作為十五欤。
問。
爾其三色為體者是何耶。
答。
且可雲色聲香三塵也。
色者如金牒經呗葉木皮等經也。
又如光明中現首楞嚴三昧文等也。
聲者如佛菩薩音聲說法及諷誦等經名句文等。
即此音聲屈曲無别體也。
故隐不論。
若約義别應是法塵經也。
香者如香飯等。
此色等三其相明口有诠義用故且取之。
彌勒遊意又雲。
一家義宗。
而法無非經。
色表非色。
香表非香等。
而法例無非經(雲雲)準依此文凡小六塵亦皆是教也。
大論三十雲。
佛菩薩音聲有三種。
一業所得一裡二裡乃至三千界。
二神力乃至十方。
三常音聲遍滿十方(取意略抄)此常音者。
可是法性身音聲也。
猶可劬勞之。
問。
以因緣有無開不二理者。
為衆生開之欤。
為亦唯佛自表不二理耶。
答。
佛自有三谛。
是圓中故。
又即此三谛無礙互相表之。
問。
若爾唯佛與佛何不說教耶。
答且約誡勸之教判為不說耳。
大論八十四約逼引教為不說也。
問。
論雲若二佛共語不應說諸法名字者。
既雲共語何不說耶。
答。
今一義雲。
言共語者。
隻是相對之謂耳。
非雲已有語也。
故法花疏引論雲。
兩佛相對則無所言也。
又一義雲。
無說無不說義也。
無說故不說名字。
無不說故二佛共語。
意雲。
教有二種。
一為下位引令同佛。
是名為教。
據此教不說。
二直表理以報佛音聲顯示正法亦是說也。
故論說言二佛共語耳(問就說不說二義傍正如何。
答)義疏雲。
三佛說不說義。
随緣所見适時用之義可知也(文)問。
究竟法身佛有色相耶。
答。
有色無色二義有。
寶窟上雲。
次論法身有色無色。
古今诤論。
有人言法身有色○(文)(□□略□)次江南旻藏等悉雲佛果無色○(引二經文)破有色者雲。
若言佛果有色者。
應架芎隆屋。
帶提禁之裳難意也。
法身既有無礙之色。
應處無礙之宅。
應着無礙之衣也。
肇公注淨名至人空洞無像。
豈國土之有恒。
竺道生着法身無。
淨土論明法身無淨土。
此皆用無色義也。
通初家難雲。
色與心此二非顯。
粗心可研習為妙心。
粗色不可研習為妙色。
是故佛果則無色有心。
問。
若爾經雲何雲舍無常色獲得常色。
答。
蓋是妙有炳然。
故言色耳。
二家各執互成诤論。
今依龍樹一言決之。
中論法品雲。
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