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九

首頁
    無我無非我。

    亦應雲。

    諸佛或說色或說于非色。

    諸法實相中非色非無色(雲雲)(義章明有無義也)窟下卷雲。

    問。

    既有自性清淨心。

    何不立自性清淨色。

    答。

    色從心變起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又色是形礙。

    心法不爾。

    故不立色也。

    問。

    何故經雲佛性亦色非色。

    又言妙色湛然常安住。

    答。

    若色性說色亦得。

    是色故。

    起信論雲。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

    但以立形礙故不名色。

    故起信論雲。

    色體無形。

    故說名智(文)涅槃疏十六雲。

    他明法身佛性。

    或雲有色。

    或雲無色。

    今且戲并佛果無色者。

    佛果應無心。

    汝研粗心成細心。

    亦應一義粗色成細色。

    彼解雲。

    心可研色不可研。

    今更責心可研故。

    有粗有細色□研故應無粗無細。

    今明。

    法身佛性未曾色不色。

    曾色不色具四句。

    取其見了了邊名為色。

    見不了了邊則非色也(雲雲)此意取見佛性了了義說為色耳。

    教迹義明報身雲。

    八識五根等始起(雲雲)若準此文可雲有色法也。

    均師四論玄雲○釋論雲。

    佛有二種身○二法性身佛。

    即是常住佛故。

    經雲光明無量從衆無量也(雲雲) (此師謂有色)若準此文。

    法花玄雲。

    望花台舍那丈六。

    釋迦為法身者。

    以法性身望于舍那釋迦二種之迹為法身。

    此即法性身是常。

    舍那身無常。

    兩佛别也。

    然此法性身非究竟法身。

    以是十地菩薩所見故也。

    但若相從亦為舍那身猶屬迹身。

    此之謂也(且以此義為正意耳) 三身成道義 法花玄轉法輪義雲。

    轉有二種。

    一者他轉。

    二者自轉。

    此二種開三種成佛。

    一者法身成佛。

    謂無生觀道場将滿不二念。

    若假諸佛為作因緣故。

    無生觀輪于心中轉名為他轉。

    二者應身成佛。

    謂十地行滿坐于道場無師自悟名為自轉也。

    此二皆是大乘。

    三藏所無。

    次明。

    三僧祇劫行滿。

    三十四心成佛。

    亦無師自悟得眼智明覺。

    此三藏成佛。

    成佛雖多不出此三。

    若以本迹而言。

    初一為本。

    後二為迹。

    大小為論。

    初二大乘。

    後一三藏。

    權實而言。

    三藏辨實。

    大乘有權有實。

    法身為實成。

    迹身為權成也。

    次就應身成佛複有自他。

    婆沙雲。

    佛在菩提樹下轉自身法輪。

    謂自得無漏行四谛境。

    于鹿園為化身轉法輪。

    謂陳如等身應發之惠。

    須佛言教為其扣發名為他轉。

    但自轉之義就初成道此義則掟。

    從爾已後皆屬他轉。

    故他轉時長。

    小乘既爾大乘亦同(文)問。

    法身成佛者真身成道也。

    真身無自他彼此差别例之假諸佛為因緣。

    耶。

    答義意雲。

    若究竟法身者。

    諸佛法身為金剛心菩薩為因緣令得成道。

    此即金剛心中見佛法身也。

    即對究竟法身也。

    若論分證者。

    十回向終心菩薩。

    見諸佛已即得入初地名為成佛也。

    此乃成佛已無假緣時。

    但言假緣者據将成佛時。

    是故無過。

    然文正據究竟為言故。

    雲将滿不二念也。

    問。

    應身成佛十地行滿者。

    内應身欤外應身欤。

    若内應者何雲後二為迹耶。

    若外應者何雲十地行滿耶。

    法花論明内應即報身成道雲十地行滿得成涅槃故耶。

    答。

    今案。

    是外應身故言後二為迹也。

    但舍那身現十地滿已方成佛之相也。

    或可雲。

    應身二種。

    初正明内應義分本末者。

    顯應身中含外應義也(前義為正。

    義疏文雲。

    界内界外成佛故耳。

    疏文如舉之)維摩疏四雲。

    大乘法中。

    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與一切智(雲雲)(二乘法也三十四成道)中論疏二雲。

    階級無階級唯一無生觀。

    無階級階級故有五十二位不同(文)高野十住心述三論旨雲。

    階級之無階級不障一念成覺(文)大集經四雲。

    知心性淨。

    是故唱如來一念得阿耨○菩提。

    為令衆生一念得成阿耨○菩提故演說正法(雲雲)大論九十雲。

    經○菩薩○具足住如金剛三昧用一念相應得阿耨○菩提。

    是時名為佛(雲雲)九十四雲。

    菩薩法亦是佛法。

    若知一切種是得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菩薩當得是法佛。

    以一念相應惠知一切法已得阿耨○菩提(雲雲)法花分别功德疏雲。

    若超悟者其間無定(雲雲)可習之。

    大論四十三雲。

    疾得佛道者。

    入是三昧(不受三昧即無□也)無障礙故。

    所行智惠與佛相似。

    若無量阿僧祇劫應得。

    或時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

    如弗沙佛贊歎。

    釋迦牟尼佛超越九劫(雲雲)(又雲。

    首楞嚴三昧及陀羅尼門等同之)同三十八雲(往生品)譬如遠行。

    或有乘羊而去。

    或有乘馬去。

    或有神通去者○乘神通者。

    發意便到○有人前世少有福德。

    利根○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

    得阿耨○菩提。

    如乘馬者。

    必有所到。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說(文)次上文雲。

    有三種菩薩。

    利根心堅未發心前。

    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惠。

    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

    發阿耨○菩提心○入菩薩位得阿鞞跋緻地(等文)大品疏三雲(往生品)問。

    未發心雲何假福德。

    答。

    此是人作發心也。

    複作發心名也。

    又若望花嚴。

    此是初心佛以初是後初故。

    後初不異初後。

    故大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今明如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伏心菩提乃至佛菩提。

    今亦然。

    如花嚴自有發心菩提。

    自有十信得菩提。

    自有三十心得菩提。

    自有十地得菩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