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九

首頁
    自有佛菩提住涅槃亦然。

    發心住大涅槃。

    乃至佛住大涅槃自有發心具萬行不退。

    三十心具萬行不退轉。

    乃至佛具萬行不退轉也。

    自有初發名發心。

    自有十信發心。

    自有三十心發。

    自有十地發心。

    自有佛方發心。

    故知。

    發心成佛五通語也(雲雲)(此文十信前有初發心也)觀經疏雲○第二師雲。

    有本迹二意。

    就本為明二經不同。

    一經雲。

    三世諸佛久已成佛現迹成佛。

    一經雲。

    十地因滿。

    金剛後成佛。

    今彌陀佛亦例然。

    可有二義。

    辨其成佛不敢定判(文)義意雲。

    若約法身論之。

    皆是久成。

    若約報佛十地滿後成佛。

    即有初成時久近不定也。

    或就報身二義不定。

    若約緣論有初成道。

    若約所證本有能證證之。

    故證本有亦即久成。

    久成隻是本有義耳。

    法花玄二雲。

    始成之與久成皆是無常。

    今開久成竟有何利。

    今深取佛意者。

    昔明始于伽耶。

    終于雙樹故。

    是無常之壽。

    補處不見其初。

    窮學不知其後。

    唯佛都佛其壽無量。

    考斯文宗豈不允哉。

    三看愈彰。

    再思已決也。

    故法花論雲。

    複倍上數者。

    示現如來常命。

    方便顯多數過上數不可知故也。

    餘見此文悲喜交至也。

    又問。

    若以近義為方便久成為實說者○華嚴辨始成正覺。

    便是方便未可然矣。

    又大經雲。

    我聞半偈超彌勒九劫先得成佛○何故常不輕品。

    更覆遠明近隐本辨迹耶。

    不應一經之内前後相違。

    又此經明久已成佛實說者。

    則初開也。

    顯一諸佛共同開近顯遠顯釋迦獨有也○下分别功德品。

    諸菩薩皆發願也。

    我于未來說壽亦如是。

    豈得言釋迦獨有○以此衆事詳之。

    但知是寄無始終以顯法身常義。

    有始終者皆是應迹○通上諸經無一豪滞(雲雲)智論三十三雲。

    随世間身眷屬者。

    阿難等名内眷屬。

    舍利弗目連彌勒文殊□陀婆羅等名大眷屬。

    法性生身眷屬者。

    如法花經從地湧出菩薩等(文取意略抄)不輕成佛以跋陀婆羅為眷屬。

    故知。

    是應迹非久成說耳。

    言方便顯多數者。

    是善巧方便。

    成論正文雲。

    善巧方便也。

    故知。

    非是施權之方便矣。

     統略中卷雲。

    像法決疑經雲。

    諸佛說法。

    指近以标遠。

    立象以表玄(雲雲)法花玄略述雲。

    成佛實久壽無始終。

    就理法身不二正觀。

    而不輕修善燃燈授記龍智法身修成之義○然即我說燃燈佛等。

    當以諸佛平等故言之(雲雲)化城品義疏雲。

    成佛有二種。

    一法身成佛。

    如從初發心至等覺地。

    後轉成妙覺地佛。

    此是變易生死将傾故。

    于三界外法身成佛也。

    依攝大乘論。

    三界外有四種生死○無有生死者。

    但有一刹那生死更無有生。

    後則轉成法身。

    法身成佛正是離無有生死。

    應身成佛者。

    凡有二種。

    一者依大乘。

    十地行滿坐于道場。

    或三界外淨土中成佛。

    或三界内淨穢土中成佛。

    二者小乘成佛。

    定在三界内。

    俱舍論有二種釋。

    一雲。

    佛于菩提樹下坐。

    作不淨觀。

    乃至次第證盡無生智。

    始出觀名為成佛。

    二雲。

    于道樹下。

    從四善根次第入見修道三十四心成佛。

    大小乘成佛異者。

    小乘從凡轉成聖。

    大乘從聖至聖(文)湧出品疏雲。

    昔日亦在伽耶成道化此等衆。

    即是久遠如來(雲雲)是何身可案之。

    言道場者。

    又疏次上文雲。

    道場有二種。

    一者法身道場。

    二者應身道場。

    法身道場者。

    道謂三菩提果道也。

    場謂萬行也。

    如淨名經說。

    由萬行故能成三菩提道果也。

    是故因行為果道之場也。

    應身道道場者。

    摩竭提界無吉樹下。

    起道之處稱為道場也。

    問。

    若言因行為道場。

    何為淨名經雲一切智等為道場耶。

    答。

    道場具通因果。

    一者即因行能起道名為道場。

    如前說之。

    二者即果。

    亦是道場。

    無上虛通故稱為道。

    即此妙道聖所履踐故稱為場。

    今以四句釋之。

    一者道而非場。

    謂無上果道也。

    二者場而非道。

    謂菩提樹下起道之處也。

    三者亦場亦道。

    即如前說。

    謂果道場也。

    四者非場非道。

    泯上三門歸于寂滅。

    言亡慮絕(文)初句者。

    以因行為場之意也。

    又以道附為場之義也。

    同疏文雲。

    适緣不同。

    如釋迦六年苦行。

    彌勒即出家日成道也。

    而言十劫不成佛者。

    此欲待物緣熟在于十劫故。

    此時方成也。

    又有二益。

    未成道令其供養生物福也。

    成道竟受請說法生物惠也。

    問。

    菩提難得易得有何義耶。

    答。

    如大品數處明之。

    一者約有方便無方便明其難易。

    無方便故為難。

    有方便故為易○又世谛門明菩提難得。

    第一義門明菩提易得。

    又為輕賤佛道衆生故言菩提難得。

    為怖畏生死長遠衆生故言菩提易得(文)彌勒經遊意雲。

    理成佛即是真成佛也。

    二者應迹成也。

    凡夫修行乃至登十地未成常住。

    窮學後心如來圓明。

    斯即本無今有。

    故言理真成也。

    言應迹成者。

    如彌勒大士。

    即出家日坐龍花樹下成等正覺故言應迹成也○今彌勒成道迹因應果也(文)問。

    智處成道如何。

    答(雲雲) 名教抄第九 建仁二年五月二十日。

    于東大寺為興法利生書寫畢。

    東南院三論末學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文明十四二月二日寫此帖了。

    首尾三十日間。

    時時振筆。

    漸漸黩紙極帖際了。

    三論宗英憲(生年二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