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第十二

首頁
    此卷有十科 二智義略标。

    十番二智義。

    證教二道義。

    十智義。

    般若義。

    金剛三昧義。

    理内外義。

    三解脫門義。

    四智義。

    五智義。

     二智義(略标) 二智亦名二惠。

    玄二智義雲。

    具存梵本。

    應雲般若波羅蜜漚和波羅蜜。

    故此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文)(此經者。

    維摩經也)又雲直照空有名為般若。

    行空不證。

    涉有無著。

    故名方便。

    又雲。

    照空為實。

    涉有為方便(雲雲)因中般若果時變名薩般若。

    因中方便變名一切種智。

    即二惠變為二智也。

    問。

    二惠中何斷煩惱耶。

    答。

    玄雲。

    舊雲。

    般若是空惠故斷。

    方便照有即不斷也。

    今明有所得空有。

    二惠俱不能斷。

    無所得空有俱能斷也。

    但不二而二。

    開二智不同。

    實惠斷方便不斷(雲雲)(末二句略等之)義章斷結義雲。

    大乘法中亦有總别。

    入法界平等。

    總觀谛空。

    随有差别。

    别觀谛有。

    總别二觀俱斷。

    煩惱著有之患空之闇總觀除之。

    着空之患。

    迷事無知别觀遣之(文)玄二智義雲。

    中伏假斷假伏中斷。

    假伏假斷。

    中伏中斷雲者。

    斷于性有無也(取意略抄) 玄二智義有十二門。

    一番名門。

    二釋名門。

    三釋道門。

    四境智門。

    五同異門。

    六長短門。

    七六智門。

    八開合門。

    九伏斷門。

    十攝智門。

    十一常無常門。

    十二得失門也。

     十番二智義 十番二智義者。

    玄二智義釋名門辨之。

    十對者。

    一直照空有名般若。

    行空不證。

    得有不着。

    名方便。

    此之照巧更無二體。

    二照空為實。

    涉有名方便。

    如釋論雲。

    般若将入畢竟空。

    方便将出畢竟空。

    三者内靜鑒為實。

    外變動為權。

    若照若巧。

    靜鑒之義皆名為實。

    四者般若為實。

    五度為方便。

    般若空解。

    五度有行。

    五照空為實。

    知空二空能不證空。

    故名為權。

    六者知苦無常名實。

    而不取滅為方便。

    七直知身病非故非新名為實。

    而不厭離為方便。

    八淨名托迹毗耶。

    不疾之身為實。

    現病之迹為權。

    九照空有二為方便。

    照非空有不二為實。

    十照空有二。

    非空有不二。

    皆名方便。

    照非二非不二名實。

    淨名杜言。

    釋迦掩室。

    乃為實。

    權多門。

    此即一途。

    廣如本文。

    法花玄一雲。

    法花具三。

    一權實。

    二惠。

    統略上雲。

    法花照佛果空有為實。

    照二乘空有為權(雲雲)玄二智義雲。

    有人明五時二智。

    涅槃照常住為實。

    鑒無常為權。

    正義意雲。

    涅槃以常無常為正餘悉兼明。

    取意此等二智并是十番之外。

    應審思之。

     證教二道義 證道教道亦名證甚深阿含甚深。

    亦名正體智後得智。

    亦可。

    即是般若方便二道。

    及佛果上一切智一切種智也。

    法花論疏上雲。

    是總别者。

    甚深通證教。

    故言總。

    而有證教不同。

    所以稱别也(文)金光明疏雲○定者證道。

    助道者謂教道(文釋經文也)若加不住道者。

    乃是三道。

    也法花新撰疏雲。

    證甚深以正體智為體。

    阿含甚深以後得智為體(文)二智義解攝論三智雲。

    正體智謂實智也。

    後得智謂權智也(略抄)大乘玄二智義雲。

    問。

    釋論雲。

    菩薩有二道。

    一般若道。

    二方便道。

    雲何為二道耶。

    答。

    有人雲。

    般若道即實相般若。

    方便道謂方便般若。

    是事不然。

    大判二道以為三例。

    一全依梵本。

    應雲般若道漚和道。

    二具此言。

    應雲惠道方便道。

    三彼此合因。

    如論所明。

    般若依彼之稱。

    方便存此之名。

    今若言實相般若方便般若。

    皆稱般若。

    則二道不分。

    又實相般若是境。

    方便般若是智。

    豈可以境智為二道耶○論雲。

    般若方便以為二道。

    何皆稱般若(文)又雲。

    如來二智則是無為菩薩二道。

    于是有為(文)二種甚深者。

    法花論雲。

    言甚深者。

    顯示二種甚深義。

    可知何等為二。

    一者證甚深。

    謂諸佛智惠甚深無量故。

    二者阿含甚深。

    謂智惠門甚深無量故○證甚深者。

    有五種示現。

    謂依何等義。

    一者義甚深故。

    二者實體甚深。

    三者内證甚深。

    四依止甚深。

    五者無上甚深。

    何故甚深者。

    證大菩提故○又甚深者。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名甚深○阿含甚深者。

    示現有八種。

    一者受持讀誦甚深(雲雲)○二修行甚深。

    三果行甚深。

    四增長功德心甚深。

    五快妙事心甚深。

    六無上甚深。

    七入甚深。

    八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文)新撰疏第二本雲。

    論雲。

    甚深者。

    是總相。

    餘者是别相。

    别相之中。

    證甚深即内所證法。

    阿含甚深即外所說法也。

    問。

    二甚深以何為體。

    若約所知證甚深是所證之理。

    阿含甚深是能诠之教。

    若就能證為言。

    證甚深以正體智為體。

    阿含甚深以複得智為體。

    又前是證智。

    複是教智也。

    通言甚深者。

    論雲。

    謂大菩提者。

    謂如來所證阿耨菩提故。

    此意明。

    佛菩提即佛智慧。

    以凡夫二乘。

    及以菩薩盡思度量不能得知故。

    故深蓋是深中之甚故言甚深○證甚深中有五○論直列名竟不釋義。

    今引勝鬘經五藏。

    攝大乘論法界五義。

    及佛性論釋之極有情緻佛性論釋五藏竟引勝鬘經五藏。

    為證五藏者。

    一如來藏自性為義。

    一切諸法不出此經。

    以無為相。

    自性先辨此藏。

    是萬法體性。

    萬法以真如為體也。

    即攝論五藏中。

    第一性義。

    此論名體甚深也。

    第二法界藏以因為義。

    聖人四念處等觀。

    皆依此法為境界故。

    此意雲。

    法界是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