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第十二

首頁
    /a>十二因緣品疏雲。

    鈍者從果觀故。

    四十四智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

    一支有四故成四十四智(文)名玄五雲。

    十一智攝入二智者。

    十智照四谛。

    見差别智屬權智攝。

    如實智照一實谛。

    即是實相。

    謂無差别智故屬實智也。

    又論雲。

    十智在四眼。

    如實智為佛眼。

    若爾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

    問。

    菩提與薩婆若十智何智攝。

     答。

    菩提是十智。

    是有智。

    薩婆若為如實智。

    謂空智也(文)(言即是實相者。

    謂一實谛即實相也)言若爾四眼中具二智等者。

    問。

    所引文既雲十智在四眼。

    然上雲十智是種智(雲雲)何證之雲四眼具二智耶。

    佛眼具二智準此可難也。

     答。

    言若爾者。

    非是以論文直為證之語也。

    但是牒論文之語也。

    意雲。

    若如論文以十一智分五眼者。

    理實四眼可具二智。

    佛眼亦可具二智言也。

    問。

    何故爾耶。

    答。

    四眼至佛果名佛眼故。

    四眼既十智。

    至佛果亦有十智。

    即佛眼具權智也。

    佛眼在因中名四眼故。

    佛眼既是如實智故。

    于四眼中亦可有如實智。

    乃具空智言也。

    大品疏三雲。

    菩提十智。

    薩婆若實智也○菩提淺故為十智。

    薩婆若深故為如實智也。

    自開淺深二智。

    則十智淺故四眼。

    如實智深故在佛眼也(雲雲)寶窟中雲。

    約四谛分别者。

    若依婆沙論。

    我生已盡是集智。

    梵行已立是道智。

    所作已辨是滅智。

    不受後有是苦智。

    彼論但随相别屬四谛智異。

    據實一一谛智皆具此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等四種義用也。

    約盡無生智分别者。

    婆沙中論師差别不同。

    說有四種。

    一說我生已盡是盡智。

    次餘三智是無生智。

    二說我生已盡智·梵行已立智是盡智。

    餘二是無生智。

    三說前三智是盡智。

    第四是無生智。

    彼論中同言。

    無有阿羅漢二刹那盡智後起無生智。

    何故我生已盡等三智是盡智。

    此問意雲。

    羅漢唯一刹那照煩惱盡名盡智。

    第二刹那即起無生智。

    雲何言盡智中具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等三智耶。

    彼論答言。

    雖一刹那而有三種義。

    故作是說也。

    四說我生已盡等四智非盡無生智。

    亦非無學正見智。

    此是贊歎羅漢辭言阿羅漢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此言非盡無生智等者。

    非是前三家别相屬對。

    故言非不一向非也。

    然盡無生智中。

    具此四智。

    若直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

    如是說者。

    是盡智中四智。

    若言我生已盡不後更生。

    梵行已立不後更立。

    所作已辨不後更辨。

    不受後有不後更受。

    如是說者。

    是無生智中四智也。

    依毗婆沙。

    我生已盡是斷集智。

    依此文。

    是斷苦智。

    所以然者。

    婆沙據集能招生故。

    我生已盡是斷集智。

    此經言。

    苦有二種。

    一分段生死苦。

    二變易生死苦。

    二乘雖斷分段之苦。

    變易猶在。

    故言。

    有餘以不盡故當更有生也。

    所以我生已盡智。

    是苦智故當更有生也。

    有餘梵行成故不純者。

    梵行已立智不究竟也。

    依毗婆沙。

    梵行已立是修道智。

    依此文是證滅智。

    所以然者。

    梵名涅槃。

    證梵之行名為梵行。

    是故說梵行已立是修道智。

    此經取梵行所證名為滅智○事不究竟。

    當有所作者。

    所作已辨智不究竟也。

    依毗婆沙。

    是證滅智。

    依此文修道智。

    所以然者。

    依婆沙。

    證得涅槃。

    名所作已辨。

    故所作已辨是證滅智。

    此經明。

    修道有二。

    一分段對治。

    二變易對治。

    二乘但修分段對治。

    餘者未修○是故此經是修道智。

    不度彼故。

    當有斷者。

    不受後有智不究竟也。

    依毗婆沙。

    是知苦智。

    若依此文。

    是斷集智。

    所以然者。

    苦果是後有故。

    婆沙不受後有是知苦智。

    此經明。

    集有二種。

    一分段因。

    二變易因○變易因在名不度彼。

    故當必須斷也。

    是故此經名斷集智。

    若不須會。

    直依婆沙義亦可爾。

    故諸勝鬘師有會不會者(文)(會不會者。

    直依婆沙。

    先不可勞會。

    是名不會也。

    若言婆沙與此經文異者。

    須會之故。

    故會耳。

    更案)大品疏一雲。

    次忍見智同異者。

    若是數人明。

    忍智異。

    彼家見谛道中有八忍八智。

    忍則非智。

    何故爾。

    忍未出惑外。

    未得證故不名智。

    若是智已出惑外故名智。

    此則異。

    彼偈雲。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一切智慧。

    當知三種生。

    此正明異義。

    明忍非是智。

    盡無生二智又非是見。

    何故見是推求義。

    盡無生二智是無學止息。

    不後推求非見也。

    除此八忍二智外則通三種。

    謂忍智見也。

    此是小乘根本義。

    三百年中出世。

    若成論佛滅後八百餘年出。

    則是小乘之未餘他義也。

    論人解。

    忍智不異。

    破數人異義。

    彼忍智隻是心上解知故。

    引慧義。

    經中說。

    解智是慧義。

    既不異。

    但義分為二。

    心上解初未決假名忍。

    決則名智。

    實非異也。

    今所明無礙忍智。

    未曾一異不一異。

    而得有一異者。

    一不同成論之一。

    異不同數人之異也。

    忍一者。

    佛菩薩同名忍。

    如仁王經明五忍。

    無生寂滅佛與菩薩同。

    下忍名。

    菩薩。

    上忍即是佛。

    忍智異者。

    佛名為智。

    得一切種智。

    降此前悟道并雲得無生忍也。

    智同者。

    佛得一切種智。

    大品發趣品亦明。

    七地菩薩得智也(文) 般若義 略章二智義外别立般若章雲。

    問。

    雲何為般若。

    答。

    依釋論凡有八解。

    今略述六家。

    第一解雲。

    般若但是真無漏惠大乘為論。

    初地以上即真無漏。

    三十心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