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三

首頁
    此卷有八科(附二智義) 二障義。

    五住地義。

    五見義。

    五下分結義。

    十煩惱義。

    五十七煩惱義。

    六十二見義。

    八萬四千煩惱義。

     二障義 維摩疏六雲。

    煩惱障四住煩惱也。

    智障者。

    障如來一切智。

    即無明住地惑(文)花玄八雲。

    又攝大乘及地持論明。

    障有二種。

    一惑障。

    二智障。

    脫三界煩惱。

    但離惑障未離智障。

    若出二百離二障(文)言若出二百者。

    五百由旬後二百也。

    涅槃疏十七雲。

    如從來釋二障。

    明煩惱障智名為智障。

    今明。

    不爾。

    隻煩惱是障名煩惱障。

    隻智是障名為智障(雲雲)法花玄四雲。

    三界内煩惱名煩惱障。

    餘障行解者為智障(文)依此文意。

    界内四住為煩惱障。

    界外煩惱。

    謂恒沙惑及無明地為智障也。

    窟中雲。

    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

    以為無明(雲雲)中論縛解品疏雲。

    複有二障之說。

    四住煩惱名煩惱障。

    即二所斷。

    若無明住地名為智障。

    菩薩除之(文)窟上雲。

    覺有兩義。

    一者覺察。

    二者覺悟。

    言覺察者。

    對煩惱障○言覺悟者。

    對其智障。

    無明昏侵事等如睡○所對無明有二。

    一性結無明迷覆性理對除彼迷。

    覺法實性。

    故名為覺。

    二事中無知。

    于事不了。

    對除彼迷覺知一切善惡無記。

    故名為覺(文)準餘文意。

    煩惱即四住煩惱也。

    又二無明是智障中之差别也。

    次明子結果縛。

    中論縛解品疏雲。

    大乘人雲。

    二種生死名為果縛。

    五住煩惱名為子縛。

    如古諸大乘師亦立斯義(雲雲)涅槃疏十七雲。

    解脫有二種○衆生至三果具有兩縛。

    羅漢無果縛。

    有果縛。

    佛菩薩都無二縛。

    羅漢有一無一如文○立名色語通因果。

    若是因中名色更造作業更受後名色。

    故名名色。

    羅漢此身斷三界煩惱盡不須更為因。

    故但有果縛不得言名色也(文)此中五住煩惱名子結。

    其依受果報為果縛也。

    問。

    佛菩薩都無二縛者。

    且菩薩未盡煩惱。

    于地前受分段。

    三界報地上受變易。

    三界報然何雲都無二縛耶。

    答。

    上據真悟菩薩。

    約界内煩惱及果報故言都無也。

    問。

    金剛終一念心惑障現前耶。

    答。

    玄二智雲。

    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雲雲)窟中雲。

    無明常相續金剛心斷。

    其前念佛果起鎮惑無處(雲雲)明知金剛一念惑障都不起也。

    然細求猶可起也。

    窟雲。

    無明住地即妄心體(雲雲)然金剛心帶生滅相。

    是非妄心。

    又涅槃疏雲。

    隻智是障名為智障(雲雲)有為般若亦是智障也。

    問。

    若爾其障誰之所斷。

    金剛無礙斷。

    其前念佛智唯累外生。

    是解脫道故耶。

     答。

    一義雲。

    準淨影釋。

    即此金剛能斷自體即不續也。

    而言惑不現前者。

    據現起惑。

    若論任性即心體是障也。

    又言斷前念者。

    即此義也。

    又一義雲。

    斷前念惑正是能治所治相對。

    然自體能治自然而滅。

    如電死卒。

    卒死電即消矣(證據可尋之。

    雖義重問答能可案之) 五住地義 寶窟中卷雲。

    此中應有五住地義。

    今略以八門釋之。

    釋名門一。

    得名門二。

    明體門三。

    地起門四。

    相應不相應門五。

    依止門六。

    斷惑位門七。

    大意門八。

     第一釋名門。

    見一處住地者。

    能生名地。

    令所生成立名住。

    心迷不解名惑。

    八忍七智推求谛理名見緣一理。

    總斷煩惱故名一處。

    故雲見一處住地也。

    有人言。

    初一是見谛惑系在三塗一處○又解。

    五利煩惱推求名見。

    入見道時一處并斷名見一處○今言○合三界見總為一處。

    故雲見一處住地。

    以對離愛為三處故。

    以為一處也。

    欲愛住地者。

    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

    說為欲受。

    以此此中着外五欲故名欲愛。

    然欲界亦愛自身。

    但着欲情多。

    故偏言之。

    又簡上界所愛色身偏說欲愛地。

    色愛地者。

    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

    說為色愛。

    以此界中拾外五欲。

    着己色身故名色愛。

    然色界亦愛己心。

    以此界中着色情多○又簡無色愛着心故○無色界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說為有愛○外道多取無色界身。

    以為涅槃。

    今為破之故名有耳○三有之法故名為有。

    又總說五鈍使。

    以變為主。

    能感欲界果報者名為欲愛○潤業潤生愛結最強。

    故偏說愛。

    有無明解。

    染污無知此目無明。

     第二得名門。

    若依初解。

    見于一理名見一處。

    此從能治得名。

    若依後意。

    五利煩惱名見。

    見道時一切并斷名見一處住地。

    此從能治所治合得名也。

    若四住地為二位。

    謂見與愛離愛為三。

    以見為一○此即當體從處得名。

    餘三住地當體立名。

    後一以過患為目。

    三釋之中以後意為正。

    所以然者。

    今釋四住煩惱隻應結惑之名。

    豈得就解及解惑合釋也。

    璎珞經下卷釋五住地。

    衆生識始起一想。

    住緣順第一義谛起名為善。

    背第一義谛起名為惑。

    以此二為住地故名生得善生得惑。

    因此善惑為本起一切善及惑。

    從一切緣生善惑名作。

    以得善作。

    以得惑作。

    而心非善惑。

    從二緣名。

    故名善惑二心。

    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

    起心惑名無色住地。

    以此四住地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