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三

首頁
    然為欲令義無濫故别為門也。

    然實可與釋名令用之。

    言三釋之中以後意為正等者。

    問。

    雖釋四住煩惱。

    約能治道得其名。

    有何過耶。

    例如見修斷惑。

    約能治道得其釋耶。

    答。

    此難雲通欤。

    且雲。

    名倒見修名四住。

    亦應有其義。

    然此文中不論修道。

    直辨惑谛。

    故知見一處亦不約能治道欤。

    璎珞經下卷已下經文。

    略釋五住地名體也。

    此文名體并辨其義。

    多順得名故。

    于此門付明之。

    言當應以見谛斷之故名為見者。

    上文已非此。

    此今何故還取之。

    答。

    前明勝之義。

    而意非必舍之。

    為顯意解融通無偏取故。

    兼取之也(入見道時。

    一處并斷者。

    是淨影義章釋也)金剛心者。

    即無礙道與佛智鄰近。

    然大乘玄佛性義。

    依具釋。

    涅槃所明十地未得真悟。

    故見佛性與佛不同(雲雲)今金剛心是是地前耶。

    答。

    彼是興皇師一釋意也。

    又用地論師等釋。

    無妨。

    涅槃亦明金剛心等。

    釋與佛不同者。

    無階級也。

    階級故爾。

    又一義雲。

    若以地前且為十地者。

    亦以地前終心為金剛。

    以初地為佛。

    亦無妨。

    然前義為勝。

    以璎珞證五十二地故(且止)言不了生法二空及如來藏者。

    如來藏中有空不空。

    空義亦是法空。

    然此中相對空中論二空。

    其如來藏空是不對空。

    真如獨存故。

    又妄相空分為二空。

    真如空名如來藏空也。

    真如實是非空有。

    故别舉耳。

    有人地起四種分别。

    今亦通用故直述之不論其非。

    言無明不了性空及如來藏依意識生者。

    無明住地是妄識心。

    即無解識。

    而言依意識者。

    且據六識分别攝第八梨耶。

    總名意識欤。

    行品疏雲。

    八識有二。

    一妄。

    二真。

    有解。

    性義是真。

    有果報識是妄。

    用起信論生滅者。

    生滅合作梨耶體(雲雲)故知無明與第八中真識合故雲依意識生也。

    (以七八識與六合為意識。

    可尋證據也)又一義雲。

    且據第六識不共無明論之。

    言五住種子并依本識生者。

    阿利耶識名本識也。

    窟下釋一依章雲。

    一有能依非所依。

    約本識言之。

    是煩惱種子。

    約佛性言之。

    是生死妄總(雲雲)(是有四句中之初句也)即以此文成無明之所依也。

    與初地菩薩同斷四住盡者。

    總明盡處。

    若别論之。

    十解十行等次第斷也。

    故涅槃義雲(大乘玄)今明。

    十信伏見一處住地。

    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

    十解伏欲愛住地。

    十行伏色愛住地。

    十回向伏有愛住地。

    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

    初地已上斷十重無明(雲雲) 次略明三種煩惱。

    窟中雲。

    問。

    四住中有住有起。

    無明中何故但說住不說起。

    答。

    以無明住地更無别起。

    故不别說起。

    隻以前所列見愛等通說為無明所起也(文)又雲。

    四住與上煩惱作依作種。

    以起煩惱。

    依之。

    得立故名依也(文)又雲。

    此無明住地久來性成。

    不同起惑作念現生故言無始無明。

    暗惑之心體無惠明。

    故曰無明。

    為彼恒沙起惑所依名之為住。

    能生恒沙故稱為地(文)又雲。

    四住望無明悉是無明所起。

    但就起中後分住地性成在己者名四住地。

    現行于緣說之為起。

    又四住望恒沙。

    四住粗。

    恒沙細。

    故住是界内惑。

    恒沙是界外惑。

    若通論之。

    四住恒沙并是恒沙煩惱(雲雲)問。

    四住是界内惑。

    恒沙是界外惑者。

    何以恒沙不為無明所起。

    若言無明者。

    别起者豈以界外恒沙為四住所起耶。

    答。

    界外恒沙望四住。

    四住粗故為起。

    恒沙細故為地。

    然分别三種時。

    以四住所起名四住耳。

    上煩惱者望無明地為言也。

    窟雲。

    于恒沙等上煩惱依者。

    此辨無明能生恒沙力也。

    無明所起衆多。

    喻同恒沙。

    所起增強。

    故名為上。

    亦覆于諸佛上法故名為上也(文)(此後釋于見一處釋名破。

    約能治為例難也。

    謂可論煩惱體。

    何依佛果德哉)問。

    若以界外恒沙為地。

    以四住為所起者。

    地起分别門何無其義耶。

    答。

    約粗細。

    無明是地。

    四住為起(雲雲)準此文意。

    亦應雲界外之恒沙是地。

    界内愛見為起(更可尋之) 五見義 中論邪見品疏雲。

    所言五見者。

    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

    五陰名身。

    于中起見名為身見。

    執我斷常名為邊見。

    見取有二。

    一取前見為第一。

    故名見取。

    此足上見取也。

    二生死中無樂淨計樂淨。

    獨頭見取也。

    戒取亦二。

    一以雞狗等戒為正道。

    是獨頭也。

    二以邪見為道。

    此足上也。

    邪見如前釋(文)次上文雲○大乘小乘明邪見。

    雲何異耶。

    答。

    若傳望者。

    外道望小乘為邪見。

    小乘望大乘為邪見。

    故涅槃明。

    二乘若空若有。

    皆是邪見。

    如雲若以聲聞辟支佛心言無布施。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此是二乘空觀為邪見。

    又雲。

    若見菩薩八相成道。

    是則名為二乘邪曲之見。

    此是二乘有解名為邪見。

    故知。

    二乘空有望大乘皆是邪見。

    就文明異者。

    大乘法中明諸法實相畢竟空義。

    一切取相有所得無非邪見○小乘法中但取斷常及五見及六十二見為邪見也。

    就今品意有三種邪見。

    一者斷常及我為邪見。

    二者别有我體。

    如犢子及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