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體亦名邪見。
三者若世谛中都無我亦是邪見。
故下偈雲。
非是無受。
亦複非是都無也○但假名有我。
非無假名字我耳。
非是有假我體我假用。
故下結雲。
此是決定義。
決定有二種。
一者決定無即離二我。
二者決定有于假名之我也○又此品破三種邪見。
一破外道。
二破學小乘。
語意俱失。
而自推折所立亦是邪見。
三破得小乘。
語不得小乘意。
如聞十二因緣法此計有實性等。
就小乘法中凡有四句。
一是見非邪。
二是邪非見。
三亦邪亦見。
四非邪非見。
是見非邪者。
世間諸正見等也。
是邪而非見者。
五鈍使也。
亦邪亦見者。
謂五見也。
非邪非見者。
餘殘法是也。
就亦邪亦見中。
複有通别。
通則五見皆名邪見。
别則唯撥無因果稱為邪見。
以撥無因果其過既重獨受邪名。
餘小輕更立稱(文)言傳望者。
次第相望也。
此先以義明之。
就文明異等。
付今論文明之也。
引涅槃經者。
仙光記雲。
大經第二十四卷中。
佛告高貴德王菩薩。
若依聲聞言。
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又雲。
若見菩薩等者。
大經第二十一卷。
初佛告高貴德王菩薩。
見于菩薩語。
兜率下化。
乘白象。
降神母胎。
乃至拘屍那城入般涅槃。
如是等見是聲聞緣覺曲見。
今略引之(雲雲。
第二十四者。
北土之本也。
南方之本是二十二也。
若見菩薩八相等。
南十九。
北二十一也)論疏第一雲(論雲。
堕于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邪見者。
邪見有二種。
一别邪見。
謂撥無因果。
非此中所明。
二通邪見。
以其所見不正故名為邪見。
即今文是也(文)(意雲。
撥無因果者。
别于我見斷常等見名别邪見。
總攝一切有無諸見所見不正名通邪見也)又雲。
問。
無因邪因五見中何見所攝。
答。
身見者計有于我。
邊見者。
執我斷常。
見取是正執諸見。
戒取謂非道為道。
邪見撥無因果。
此無因邪因非四見所攝。
四見所不攝者。
屬通邪見。
有數師雲。
邪因屬戒取攝。
即苦谛下戒取。
然戒取雖明非道為道。
但此是略舉其一。
非因計因通屬戒取。
無因是集谛下邪見所攝。
以撥無集因故也。
有人言。
非因計因。
如計微塵為因。
此是執果為因。
即是迷果。
如計機為人。
正是迷執故。
為苦谛下通邪見攝。
實有集因。
而撥言無因。
是集谛下别邪見攝(文)言此無因邪因非四見所攝者。
仙光記雲。
此無因邪因等者。
五見之中邪見。
所言名同通邪見。
故名非四見所攝。
然正可言非五見所攝也(已上)意雲。
無因邪因者。
邪因即無因。
非五見中撥無因果之見。
但于邪因。
若望正理無此邪因。
故名無因邪因耳。
故雲。
正可言非五見攝也。
然邪見名同。
故以通邪見屬五見中别邪見。
且雲非四見所攝耳。
此意則望撥無因果之别邪見。
雲非五見攝。
然就十使煩惱尋之。
還是五見所攝。
即五見中邪見攝也。
又準涅槃疏。
應雲是邪智之類。
若依此義。
實非五見十使攝也。
問。
邪因應有所著。
何故非見但邪智耶。
答。
若有執着立五見耳。
此非五見。
故知無執但是邪智。
問。
邪因即是非因計因之戒禁取也。
何非四見攝耶。
答。
非因計因戒取者。
即第二數人義也。
今此初說。
但雲戒取非道計道故。
亦非我故。
但為通邪見也。
此義不盡。
恐非正義欤。
或可此師不見有非因計因戒取之文。
故作此釋也。
言四見所不攝者屬通邪見者。
無因即邪因故。
非别邪見。
但是通邪見。
戒取唯非道非計故。
亦非餘三見。
故雲四見所不攝。
又一義雲。
無因是别邪見。
邪因非别邪見。
然二種并是通邪見。
非雲無因唯通邪見也。
論疏第一解無因雲。
堕于無因邪因者。
就此文在三。
一者若就正義。
無如此因。
故名無因。
于彼邪心謂有名為邪因。
此迷悟合名也。
二者即邪因之計。
具邪因無因。
萬物從自在天生。
是邪因。
而自在不從化生。
是無因義。
三者前六後一名為邪因。
自然一計謂無因也(文)(總有八計中。
一是無因。
餘七是邪因也)言有邪師雲邪因屬戒取攝等者。
雜心第八頌雲。
非因而見因。
是說為戒取(雲雲)長行釋雲。
謂于彼無因而見因。
是戒取如為自在天故斷食。
等。
求生天。
能辨性及士夫得解脫(謂能知世性與士天異者得解脫已上)又雲。
戒取者。
非因見因。
若于有漏處起者。
見苦斷。
若見道所斷處起者。
見道斷(文)問。
第四雲(使品)于有漏行受淨等。
審爾計着取戒等除等。
故是名取戒見(文)雜心修多羅品又雲。
問。
世尊說多見。
何見攝。
答。
五見攝。
又雲。
除此五見更無餘見覺。
故說一切見五見攝(文)又雲。
若見诽謗真覺謂無有(無有謗施戒等)無苦等。
是說邪見(乃至)妄置樂淨。
是見取。
若于餘處不實。
而妄置士夫等。
如是一切是邪智非見(文)準此等文。
邪因之見是戒取也。
第三解雲。
屬苦谛下通邪見攝者。
此師亦謂。
非因計因。
非戒禁取故雲邪見。
而非撥無因果非别邪見也。
然依邪見品疏者。
通邪見者是五見也。
無有戒取之外邪因見也。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