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經雲。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雲雲)涅槃疏十八雲。
古解雲。
邪見有通别。
若直撥無苦谛。
此即是苦谛下邪見。
餘三皆爾。
若通撥無三寶四谛等。
此即是通邪見。
此邪見無所屬。
别邪見有所屬名為邪見。
通邪見無所著即名邪智(文)此古人解通别二邪見。
與論疏釋意别。
此以泛爾撥無四谛等無堅執故但名邪智。
即俱舍等雲邪行相智。
非染法也。
論疏就染法邪見之中分通别也。
問。
犢子所計。
我者。
實我欤。
假我欤。
答。
于俗谛中無實識欤。
三論玄雲。
犢子入真觀故。
則見我空出于俗谛。
别有人體。
龍樹約其入觀義邊。
故但分二(文)(釋論四十七雲。
佛滅法分為二分。
一但信人空。
二俱信二空)仁王疏下雲(釋五見疏)明四地菩薩能滅五見煩惱習氣故。
地經雲。
我見為首。
悉皆遠離。
攝論雲。
四地斷俱生身見無明。
三藏師雲。
大乘别有五見。
一生滅見。
準小乘邊見。
二四念處見損正念。
正念對治。
準小乘邪見。
三善惡見損正勤正勤能行一切無分别菩薩善法。
若分别不能勤也。
準小乘。
戒取見四衆生見。
是菩薩對治。
菩薩不見。
衆生異菩薩也。
五正法見。
正絕是對治不見有法也。
菩薩行九種道能逆此五見流。
始入菩薩須陀洹位。
九種道者。
一行生死。
如病服苦藥(乃至)九依智慧。
如幻師于幻疏中。
不生真實。
未見聖。
别诤(文)法花譬喻品疏雲。
夜叉惡鬼下。
第二明見使就文為五。
第一明邪見。
第二明戒取。
第三明身見。
第四明見取。
第五明邊見也○邪見撥無因果能斷善根。
諸見中重故前說之○戒取有二種。
有善法惡法。
若執諸見為道。
是惡法戒取。
故成論雲。
持牛戒。
若成則為牛。
不成則堕地獄。
非此中用也。
今此中明執三界有漏善法。
以之為道名為戒取。
依毗昙義。
雖執善法為戒取。
并屬不善攝。
故除身邊二見。
餘見悉不善。
能持善戒得欲界人天升。
出四趣如土埵小高于地○或明。
離地一尺二尺者。
此執修禅絕欲。
以之為道名為戒取。
計四禅為道。
如離地一尺。
計四空為道。
如離地二尺○計有漏非道為道。
乖損有漏。
喻如撲狗○身見不妨行施戒。
複是隐沒無記。
法比于戒取其過則輕。
故廣第三也。
問。
成論義明。
身見是不善。
毗昙義明。
身見是沒無記。
此二雲何得失耶。
答。
俱舍論評之雲。
我見有二種。
一者生得我見。
謂随生三界地一切衆生皆起我心名生得我。
如此之我則是隐沒無記。
若如外道邪執之我名為不善也○次明見取。
但見取有二。
一者獨頭。
二者足上。
言獨頭者。
無樂淨計樂淨也。
言足上者。
于我見上執是非也。
如雲自見實以餘妄語。
今此文明執己見為是不受他見。
如細□之鬼不受餘鬼也。
彼有諸鬼。
首如牛頭。
下第五明邊見。
斷常從身見生。
如牛二角共在一頭(雲雲)
五下分結義
仁王疏下解不還雲。
此人受欲界生盡更不還欲界也。
略即斷五下分結。
廣即斷九十二。
見谛八十八。
思惟四使也。
又釋。
五地中雲。
一身見。
二戒取。
三疑。
人我久盡。
二煩惱亦除。
今始除疑。
之是心煩惱功用。
以三界為本。
從三界出故。
雲三界疑等(雲雲)大品疏三雲。
斷三結者。
中我攝邪見邊見。
即是我見。
言我常。
即邊見。
言我無常即斷滅。
廣罪福及恒世即邪見也。
戒取攝見取。
為求道及後世樂故。
苦行是戒取也。
求樂因緣謂天所作。
即見取。
此明。
求不見樂之因緣故。
便謂自在天作此見。
為是故是見取也。
不明疑攝見。
與數解異也。
次那含但貪恚加前三結為下分結。
下界衆生所起也(文)但貪恚者。
那含但親貪恚加前頃。
随所斷三結為五下結也。
言下界衆生所起者。
欲界衆生所起也。
欲貪瞋恚類也。
身見戒取通三界衆生所起。
而言下界衆生所起者。
必還欲界故。
故下界衆生也。
五上分結義
大品疏三雲。
羅漢斷五上分結。
上二界衆生所起(文)
十煩惱義
涅槃疏十一雲。
三性中愛是何性。
若是數家解。
愛是不善與無記如欲界愛。
十煩惱中八種是不善。
身邊二見此是無記。
非是白淨無記。
此是隐沒無記。
上二界愛并為無記也。
複有一部人解。
若欲界愛一向不善。
上二界愛但是無記。
論人解愛通三性。
三界愛皆然也。
論人雲。
愛佛功德。
此愛則是善。
故愛通三性。
數人雲。
愛佛功德。
此非是愛。
此名為欲。
則是善。
故得是善也(文)
五十七煩惱義
涅槃疏三雲。
五十七煩惱今且數種。
開善雲。
聲聞人迷佛常樂我淨四德。
約治道為論。
此常樂等四具通迷四谛。
一谛下有四。
有四則有十六。
現為十六。
比谛複有十六。
合為三十二。
思惟不能通迷。
四谛中随取一谛。
一谛下有四現有四。
比複有四。
合為八。
約三界一界有八。
三八二十四。
是前三十二合為五十六。
三界外有根本無明。
為死無明。
此無明此不受報。
足于為五十七也。
次有高唱嵩法師。
此是類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