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句無别體。
以是故除之欤。
涅槃品疏雲。
六十二見阿含梵動品中。
明本劫本見末劫末見。
數紙文不可具述。
今依智度論七十卷解佛母品。
離十四難為六十二見○問。
此十四難約何世論耶。
答。
異解(雲雲)今明常邊等八句。
直辨神體。
不約世故明知體是常無常等也。
如塵不如塵此别明後世。
所以别明後世者。
智度論雲。
此後世事安惑者多迷。
是故别說。
開六十二者。
一陰四句。
五陰二十。
常無常二十。
邊無邊。
如塵不如塵亦二十。
故成六十。
□為本成六十二。
仁王疏上雲。
小乘以六十二見為邪。
計諸陰有即常見。
執諸陰無即斷見。
因此斷常六十二見然。
解六十二見不同。
但依釋論明六十二見。
曆于五陰而明神及世間常是事實。
餘妄語是見。
依色○(無常及亦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亦爾)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識合二十句)世界有邊無邊。
亦曆于五陰有二十句。
死後如塵如不如塵。
曆五陰複二十句。
身即神身異神。
後有二句。
合為六十二見也(文)此如法花疏初解涅槃品疏次解同也。
且此等文總有六解。
法花疏有三解。
一開十四為六十二見。
二者即色是我等五陰各四。
曆三世成六十等。
三者有無二見約五陰成十見。
三世凡三世聖成六十見等。
邪見品疏有二解。
一者一陰有四。
五陰成二十。
三界合成五十六等也。
二者于如來起有無等四見。
五陰成二十。
于凡遊塵起常等四。
五陰二十。
于未來起邊等。
五陰二十等也。
此二解異上解。
合為五釋。
涅槃品疏二解。
一者梵動品說。
略不引文。
彼異前五解。
二者開十四難(雲雲)此如法花疏初解。
而正用智論開十四難說也。
故涅槃品疏雲。
今依智度論(雲雲)又仁王疏但依釋論而已。
八萬四千煩惱義
仁王疏上觀是則初地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雲無所得□□具足一切。
合言八萬四千者。
是一途法門耳○(依賢劫經明之)亦對八萬四千諸塵勞門(雲雲)塵勞者。
是煩惱異名也。
此亦是一途法門名數耳。
涅槃疏三雲。
竺道生解。
八術者。
善治三毒及三毒等分。
故雲八術。
三毒及等分隻有四。
那言八。
今明。
善知四種病。
複識四藥。
藥病合為八術。
此解為好。
明此四病總攝八萬四千煩惱。
四種各有二萬一千。
合為八萬四十。
病既爾。
藥亦然(雲雲文)大品疏六雲。
應論八萬四千。
貪欲二萬一千。
以不淨治。
乃至等分二萬一千。
總以三藥治。
成不淨或以因緣。
略論根本唯四。
謂三毒等分。
今二釋。
一雲。
具三毒等。
二雲。
我為等分。
以我具起三毒也(雲雲)成不淨或以因緣等者。
解總用三藥相也。
四種各有二萬一千者。
可尋之。
且雲。
準波羅蜜門了解釋之欤。
寶窟中雲。
八萬四千。
如賢劫經說。
彼有菩薩。
名曰喜王。
晏坐七日。
作是思惟。
菩薩行何三昧。
使速逮緻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諸三昧心。
諸陀羅尼解脫門等。
過七日已○請前所念。
佛時對曰○有三昧門。
名了諸法本。
行是三昧。
便速逮緻八萬四千諸度門等○諸佛功德。
凡有三百五十種門。
于彼三百五十種德。
各修六度。
以之為因。
便有二千一百諸度。
用此諸度。
對治四大六衰之患。
便有二萬一千諸度。
雲四大者。
所謂成身地水火風。
由前諸度得淨法身。
故然舍之。
言六衰者。
謂外六塵。
六塵之賊。
衰耗善法。
故名為衰。
由前諸度證諸法空。
故能治之。
彼前二萬一千諸度。
各對衆生四種心患。
便有八萬四千諸度。
言四患者。
多貪為一。
多瞋為二。
多癡為三。
三毒等分為四。
又解。
取身見為等分。
以身見能生三毒故也。
八萬四千者。
三百五十度謂果。
六度謂因。
則因果一雙也。
此因果謂得也。
自下明離四大六衰。
衰謂離果。
果中有内蛇外賊。
下明因。
因中有三毒及等分。
故八萬四千。
無義不攝。
八萬四千既爾。
三昧解脫陀羅尼等類亦同然。
今說諸度。
以為八萬四千門矣。
此善八萬四千法。
種别不同。
故名為門。
又此八萬四千。
通人神解。
故稱為門也(文)
仁王疏雲。
八萬四千波羅蜜者。
案賢劫經辨三百五十度。
始從修行度光曜度。
終乎分舍利度為三百五十度。
一度中則有六度。
合二千一百度。
一度之中複有十善則合為二萬一千度也。
以四善根□□。
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也(雲雲)言四善根者。
不淨慈悲因緣及念佛三昧也。
複有十善者。
即四大六衰之能治善也。
或不殺等三身口四三意之十善也。
準此應言多貪中有二萬一千者。
三百五十度家所治。
各有六度所治有二千一百煩惱。
四蛇六賊門所生故成二萬一千也。
此則對能治成其數耳。
或自于煩惱成二萬一千者。
可尋之也。
名教抄第十三
承安三年二月十一日于醍醐寺□□□□□筆草本令寫畢。
同交點了。
依此書寫德資彼證菩提我願令滿足生生開慧眼。
三論宗僧聖慶。
文明十五三月十日為弘法利生書寫了。
三論宗英憲(生年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