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八科
教迹義略标。
十番二教義。
三法輪義。
二種次第義。
三藏義。
十二部經義。
正像義淨土義。
教迹義
教者。
諸佛菩薩所說言音名字句等。
墨書經卷及形像佛等。
凡表真理示人并是教迹。
玄雲。
然群基百差緻令聖教萬味(雲雲)成地二家。
五時四宗。
花玄一雲廢四五之妄談。
明一極之玄宗(雲雲)又維摩疏第一文即二文合用之。
法花遊意雲。
南方五時之教。
北土四宗之論。
無文傷義。
昔已詳之(雲雲)三論玄雲。
但應立大小二教○略引三經三論證之○(三經者。
一大品雲。
我于閻浮見第二法輪轉。
二法花雲。
昔于波羅捺轉四谛法輪等。
三涅槃雲。
昔于鹿林轉小。
今說大。
三論者。
智論雲。
三藏大乘藏。
地持雲。
聲聞藏菩薩藏。
中論雲。
生滅法。
無生滅法。
取意略攝之)問。
若立二藏教者。
何後言一極玄宗耶。
答。
大乘一味故名為一。
皆明究竟圓極之宗故稱極也。
此唯就大雲一極宗。
小乘明義未圓故非極也。
若以大會小名一極者。
大乘之外無别小法。
總攝諸教為一極宗者不相違。
然非正意。
正意唯取大乘教耳。
○次論教體。
淨名玄第六雲。
非但取說義為教。
經中明六塵皆是教。
問。
若爾境教何異。
答。
此因緣有無可兩望論之發智。
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理。
即是教也。
此據佛不說自有境教也(雲雲)依此釋文。
教有二種。
一者說教。
二者境教此約教谛言之是言說之教谛。
表理之教谛也。
今此教迹中亦具明之。
故有淨土門意。
明淨土塵。
皆令衆生悟解于理。
故在别□表應亦爾。
以形像表真佛經喻表言說及義理故為教也。
十番二教義
玄教迹義。
菩薩藏聲聞藏(一)大乘小乘(二)有餘無餘(三)作無作(四)了不了(五)有邊無邊(六)頓漸(七)半滿(八)常無常(九)有量無量門(十)往收不以具足十門方收。
但以二門攝無量法(雲雲)二藏名者。
出智論及涅槃等(緣覺。
不集教。
但名聲聞藏菩薩藏中。
具有作法。
又佛不禀教也)大乘小乘名者。
智論二道(第九十二雲。
小乘道大乘道)十二門明對二乘名大乘等有餘無餘名者。
勝鬘經說小乘為有餘地。
說大乘名無餘。
也。
作無作名者。
出勝鬘。
小乘所觀名有作四谛。
大乘所觀名曰無作四聖谛(窟雲。
言作無作從行立名。
舉小乘谛望語更有大乘觀谛。
可以修作名為有作雲雲大乘異此。
可悉之)有邊無邊及有量無量亦出勝鬘。
其經文雲。
作聖谛是有量四谛。
無作是無量四谛(窟雲。
有量無量者。
二乘智力有限量。
佛智無限量。
邊無邊亦如是今考經文。
不言有邊無邊。
但是義準立此名耳)了不了者。
出涅槃經等法四依也。
頓斷者。
小乘為漸。
大乘為頓。
如天親菩薩涅槃論說。
然法花信解品疏花嚴等為頓。
若初小後大總為漸教。
然考義意。
此亦一切大乘并名為頓。
望菩薩說故。
然望小乘漸悟之人。
即法花等且名為漸故。
統略雲。
唯小乘教名漸非頓。
諸大乘經并具頓教也。
半滿者。
出涅槃經。
半字滿字也。
常無常者。
無常是生滅法輪常是無生滅也。
此如法華及中論明。
三法輪義
三法論者。
依法花經信解品說。
一根本法輪。
二枝末法輪。
三攝末歸本法輪也。
法花遊意雲。
一往則花嚴為根本法輪。
自花嚴之後。
法花之前為枝末法輪。
此經屬攝末歸本(雲雲)義疏二雲。
法花以生乃至涅槃是收末歸本一乘輪也(文)此三法輪略為二種。
一根本謂一乘教。
二末教謂三乘也(法華玄第一)又廣為四句。
一根本非枝末。
謂一乘法。
二枝末非根本。
謂四乘教。
三亦根本亦枝末。
即法花前諸大乘經未廢三乘者。
四非根本非枝末(泯上三句歸于一道清淨。
統略中卷明此四句。
然釋無第四句。
今我準明之。
謂次上明頓漸四句。
第四句如此)問。
前三輪二教中。
大品等經未廢三乘。
是何攝耶。
答。
義有兼通。
若論佛乘是根本教。
未廢三乘是枝末也。
但攝三輪義盡何必屬一種耶。
又若隐理從緣是枝末攝。
若廢緣論宗但是根本。
若爾三輪相分不濫也。
統略雲(神力)如三輪。
前為菩薩說。
根本中為二乘說。
枝末後明攝末歸本也(文)此文約所化機緣以分三輪。
其義明矣。
二種次第義
二種次第者。
略章有二種次第義雲。
釋妙莊嚴等品三世諸佛唯有二種次第。
一根緣次第。
二義次第。
義次第者。
如先說苦谛次說集谛也。
根緣次第者。
如先說苦谛後說十善等非四谛。
次但随根緣。
佛說法時多就根緣。
菩薩造論多依義門次第撰集(雲雲)(釋妙莊嚴等品者。
舉所釋也。
三世已下正釋之)涅槃疏十一雲。
如舍利弗毗昙所明兩種次第。
一者根緣次第。
二義次第。
若是佛說法多取根緣次第。
舍利弗毗昙則多明義次第(文)法花妙音疏雲。
此下諸品多是根緣次第。
不必須依義生起也(文)八不義雲。
大乘論明義有二種法門。
一雲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