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六科
論迹義略标。
四種釋義。
四假義。
四依義。
法師二軌義。
五明處義。
論迹義(略标)
論迹義雲。
傳持紹繼其人不少。
今定取何人破邪顯正。
答。
大格為論不出四人。
一是調禦世尊是能化主。
其餘三聖助佛宣揚。
三者所謂馬鳴開士與龍樹·提婆也(文)又雲。
若三論即别通論。
通申一切諸教教無不申○若是釋論即是通别論。
意緻乃複通漫而的釋一部文言(文)問。
三論唯是龍樹·提婆二論師說。
而三聖助化。
何故不取馬鳴論論之。
答。
此是影顯。
人既通取論亦應通也。
論專取二家人亦應爾。
問。
何專取二家。
答。
破邪顯正言教。
三論義既圓足。
故唯取三。
又馬鳴論。
什師未傳故且不取。
而實依之故雲三人也。
若無著·天親·青目·堅意等順正觀者。
通皆收之。
餘諸末教随應取舍也。
菩薩造論所以者。
十二門略疏雲。
然造論多端。
或顯他之短顯己之長。
或有畏忘失造論記之。
今悉不爾。
但為利物(二卷之疏大同之也)
次三論八義。
三論玄。
問。
既有四論。
何故常攝三論耶。
答。
有八義。
一者一一論各具三義(破邪顯正言教是三義也。
意雲。
四論各具三義故。
四論即名三論)二者三論具合方備三義(中論顯理。
百論破邪。
十二門言教)三者廣略中(中論為廣百論為次十二為略)四者但偈(中論本龍樹)但長行(百論)亦長行亦偈(十二門龍樹本具二)五者此之三部同是大乘通論(意雲智論别釋一部故不數之)六者此三同顯實相(此簡小乘及有所得諸作論也)七者同是四依菩薩所造(此亦簡小乘及别師所造)八者同是像末所作。
但欲綱維大法也(文)(此義難知。
若為是昔馬鳴論。
彼以正法中所造故。
此三論但為正大法昔邪法也)此八義中。
前五于四論中明。
後三義對外廢三。
于前五中。
初一總攝四論立三論稱。
後四義者。
唯就三部論之。
于後三義中。
第六顯實相者。
其義最寬。
四依所造者。
顯實相中别取四依論。
像末者四依中更别取像末次第轉意也。
問。
第五義雲大乘通論者。
其通别義如何。
答。
中論玄雲。
論有二種。
一者通論。
二者别論。
若通破大小二迷。
通申大小兩教名為通論。
則中論是也。
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
二者别論。
别破大小迷。
别述大小教名為别論。
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
謂大乘通論。
十地論·智度等大乘别論(文)問。
攝論地持等大乘通論者。
為是别論之中更論通别。
為當前通論之流欤。
答。
應言如中論之流是前通論所攝耳。
然别出之者。
中論通此大小兩教故先出之。
攝大乘等但申大乘。
爾人謂為别論故。
更出為通論以對大乘别論也。
故法花玄一雲。
大乘論者凡有二種。
一通解大乘。
謂中·百·十二門·地持·攝大乘論等也。
二别釋一部。
謂大智度論·地論·金剛般若論·法花論等(雲雲)問。
攝大乘論釋阿毗昙經攝大乘品(雲雲)(新譯論文)若爾應是别論耶。
答。
有人雲。
集義論釋文論異也。
此是集義論。
非别釋一經之文故雲通論(雲雲)問。
雖不釋文。
既雲釋一經一品。
是非别論耶。
若通集諸論中義者。
何言釋一品耶。
答。
雖依一經一品之說。
若不釋文必是通論。
所以然者。
諸大乘經義是一故。
如中觀論。
雖是智論之骨髓。
而不釋文故還是通論。
攝論亦爾。
故非别論。
(是一)今更有一義雲。
攝大乘論第一雲(真谛所譯)論曰。
攝大乘論即是阿毗達磨教及大乘修多羅。
釋曰○若離阿毗達磨名則不知此論是聖教。
為此義故。
又為顯經名。
譬如十地經(雲雲)又雲複次此論說阿毗達磨大乘修多羅者。
欲顯如來法門别類及顯此論别名(雲雲)第十五終雲。
論曰。
阿毗達磨大乘藏中名攝大乘。
此正說究竟(丈)此等文總意雲。
釋大乘阿毗達磨及修多羅二部。
既釋二部故為通論也(是一)又一義雲。
論文既雲。
名攝大乘。
此正說究竟(雲雲)故知。
此論即是說攝大乘。
亦是阿毗達磨之教也。
但雲正說非言釋故也。
此義不如前意。
而言。
正說者。
隻是正釋耳。
故安樂行品疏雲。
大乘三藏如攝大乘論說。
○有人言○地持論等為大乘阿毗昙藏。
今謂大乘經中自應有三藏不應引論(雲雲)此則依攝論。
明佛所說大乘經中自有阿毗昙教也。
故但應如前第二義意。
謂正依阿毗昙義及釋修多羅藏也。
既不别釋文。
不可但釋一經一品。
應思之。
三論玄雲。
如成實論等通申三藏。
謂小乘通論。
馬鳴菩薩師名脅比丘。
造四阿含優婆提舍。
别釋修多羅藏。
善見毗婆沙别釋毗尼藏。
智度論雲。
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釋之。
善見律别釋師子國要用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