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

首頁
    此三号者。

    異上三号。

    謂佛哀世尊也)凡有二義。

    一者攝德略周佛名為覺。

    所謂智慧。

    哀是慈悲。

    謂功德也。

    福惠既具。

    故為物可尊○二者标佛。

    此則攝于十号(此有三所由。

    一舉終攝始。

    佛是十号終也。

    二佛号三寶初。

    三佛為智慧。

    哀功德。

    謂福惠相對也) 哀與世尊謂十号外無量号也。

    故智度論列于十号。

    始自如來終竟于佛。

    故知舉佛則攝十号(雲雲)涅槃疏第十三雲。

    依此經數。

    一如來。

    二應供。

    三正遍知。

    四明行足。

    五善逝。

    六世間解。

    七無上士。

    八調禦丈夫。

    九天人師。

    十佛。

    而不數世尊。

    若依成論數十号者。

    今調禦丈夫天人師為一号。

    以世尊為一号也(等文。

    廣釋十号義)成實論十号品雲。

    得正智故能知世間一切心念。

    知所念已而為說法。

    故名無上調禦。

    所當調無不調伏。

    已調伏者永不敗壞。

    所調禦者天人是也。

    故名天人師。

    佛者(乃至)如是九種功德具足。

    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曰世尊(文)(此文次上解善逝号已。

    已得此五。

    此如來自己功德具足也)義章十号義雲。

    十中前五是自利德。

    後五利他(文)又雲。

    無上士調禦丈夫共成一号(雲雲)今了簡成論有二意。

    一依義章了簡。

    彼雲。

    得正智故能知世間一切心念者。

    釋世間解号也。

    知所念已而為說法故。

    名無上調禦者釋第七号。

    所當調乃至永敗壞者。

    猶屬前重釋調禦也。

    所調禦者。

    天人是也。

    故名天人師者。

    第八号也。

    二依嘉祥了簡。

    彼文雲。

    知所念已而為說法故名無上。

    第七号也。

    調禦所當調無不調。

    乃至名天人師者。

    第八号也。

    餘不異前。

    但依義章無上調禦。

    今為一句。

    依嘉祥釋故名無上為一句。

    調禦屬下句也。

    良以本文了簡左右故義緻異也。

    婆伽婆者。

    釋論有四義。

    涅槃經十義。

    涅槃疏十三雲。

    此号既總世尊蘊在其中也(簡有人直翻世尊也)婆伽婆名破煩惱。

    又成就善法。

    又善解說法義。

    又有一人功德無能勝者。

    又有大名聞者。

    又佛無煩惱。

    又能種種大施也(經七義也。

    第一第三第四第五與論同) 十力義 十力者。

    是處非處力等也。

    仁王受持品疏釋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文雲。

    十力如别釋(文)大品疏五雲。

    十力内用。

    無畏為外。

    廣為十力。

    略為無畏。

    初力第十力。

    前二無畏。

    中間八力。

    後二無畏也(文)業品疏雲。

    佛十力業力最深(文)(此釋外人意文毗婆沙中有此說耳)又别有菩薩十力。

    仁王疏上雲。

    菩薩十力。

    一發心堅固力。

    二大慈力。

    三大悲力。

    四精進力。

    五禅定力。

    六持戒力。

    七不厭生死力。

    八無生法忍力。

    九解脫力。

    十無礙力(文)(或本雲。

    六智慧力)義章菩薩十力義雲。

    菩薩十力出大智論。

    行心堅固魔法不壞名之為力(雲雲)彼雲。

    六具智慧力。

    餘皆同此。

     四無畏義 四無畏者。

    是佛果德。

    仁王疏上雲。

    一一切智無畏。

    二攝盡。

    三盡苦道。

    四說彰道。

    通名無畏者。

    十住毗婆沙雲。

    不懼外難。

    故雲無畏(文)同受持品疏雲。

    觀那由他下别釋一切智無畏也。

    言那由他谛者。

    此雲億千萬谛。

    内道論者。

    佛十二部經。

    外道論者。

    四韋陀也。

    藥方者。

    本草君臣相吏制也。

    工巧者。

    善能緻城隍市肆等也。

    咒術者。

    善解方術也。

    我是一切智人者。

    結一切智無畏也。

     二滅三界下明漏盡無畏也○三知地地有所出者。

    明盡苦道無畏也。

    四有所不出者。

    明說障道無畏也(文)(此明菩薩第五地德。

    可對經思之。

    又此乃随分得佛功德耳)大品疏五雲。

    前二無畏自德。

    後二無畏利他(雲雲)(印本阙無末五字。

    故依文勢私加之)受持品疏次文雲。

    菩薩别有四無畏。

    名出大智論。

    一聞持。

    二諸法。

    三答難。

    四斷疑。

    而此文解四無畏約佛。

    四無畏即佛菩薩也(文)即佛菩薩者。

    謂佛之菩薩。

    此乃因緣義也。

    意雲。

    佛菩薩非自性。

    以非自性故雲佛之菩薩也。

    既是佛之菩薩。

    故得以佛果德亦為菩薩法也。

    言出大智論者。

    菩薩四無畏出第二十五卷也。

     大悲義 大悲者。

    即四無量義中。

    已顯拔苦心中最大之者。

    在佛果上名大悲也。

    諸大菩薩亦共得之。

     三念處 三念處者。

     十八不共法義 十八不共法者。

    仁王疏上雲。

    十八不共者。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三意無失。

    四無異相。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心。

    七欲無減。

    八精神無減。

    九念無減。

    十惠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身業随智慧行。

    十四口業随智慧行。

    十五意業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無礙(文)大品廣乘品疏雲。

    解前十八身口二無失二随智慧行色陰。

    無異想是想陰。

    無不定心是識陰。

    餘是行陰。

    皆在四谛中也。

    無不知已舍者。

    三受後生三毒。

    舍受多生癡。

    餘人不覺。

    唯知前二受佛今知此舍也。

    又或一月二月入禅。

    或入涅槃時。

    人謂佛舍衆生。

    故今明此。

    是知已舍非不知也。

    無異相者。

    佛則無别貴賤近遠等也。

    念無減念無失異者。

    于威儀中誤名失念。

    于禅定中通三世無礙故無減也。

    身口無失釋上随智慧行。

    以随智慧故無失也(文)問。

    身口無失在上别之。

    何雲釋上随智慧行耶。

    答。

    正可雲身口随智慧行釋上身口無失也。

    或上字正可為下欤。

    謂随智慧故無失。

    即以無失還顯随智慧行也(更考經本)同疏又雲。

    共數十八。

    十力·四無畏·大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