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

首頁
    middot三念處也(文)言身無失等十八者。

    智論二十六具明也。

    又雜集論十四列名辨釋。

    然加定無退而歸解脫知見無減也。

    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四雲(安惠菩薩糅。

    玄奘譯)不共佛法者。

    即十八不共佛法○何等十八。

    如經言。

    如來無有誤失。

    無卒暴音。

    無妄念。

    無不定心。

    無種種想。

    無不擇舍志欲。

    無退精進。

    無退念。

    無退定。

    無退惠。

    無退解脫。

    無退一切身業。

    智為前導。

    随智而轉一切語業。

    智為前導。

    随智而轉一切意業。

    智為前導。

    随智而轉知過去無著無礙知未來世無著無礙知現在世無著無礙。

    建立彼相。

    如經廣說。

    如來無有誤失者。

    謂阿羅漢苾刍雖漏已盡○或一時與惡象惡馬惡牛惡狗等共為遊止。

    或于一時踐蹑叢刺齊足越坑○如來永無無卒暴音者。

    謂阿羅漢或于一時遊行林野。

    迷失道路。

    或入空宅揚聲叫喚。

    發大暴音○如來永無無妄異念者。

    阿羅漢猶有不染污。

    又遠所作久遠所說。

    忘失憶念。

    如來永無(略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舍者。

    謂阿羅漢不以智慧簡擇。

    棄舍有情利益事。

    如來無此等事。

    故無不擇舍。

    又阿羅漢于所知清淨。

    有未得退。

    謂志欲退。

    精進退。

    念退。

    定退。

    惠退。

    解脫退。

    如是六退如來永無○如來三業智為前導。

    故随智而轉。

    故無有無記○如來于三世境。

    暫起四時。

    即遍知一切。

    是故知見無著無礙(雲雲)(十八并雲。

    所有三摩地等為體也。

    具可見文也)問。

    付大品所說六種無減可說定無減何無之耶。

    答。

    與無不定心無異故。

    問。

    念惠等何重說耶。

    答。

    随義隐顯(雲雲) 五分法身義 仁王疏上雲。

    五分法身者。

    謂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也。

    凡夫惑累以五陰為身。

    聖人清高以五分法身為體(文) 四無礙辯義 四無礙辯者。

    仁王疏釋四辯雲。

    一法辯識萬法名體為說法立名。

    二辭辯解一切六導衆生種種殊方異類言音。

    三樂說辯者自有無窮辯樂為彼說。

    又善見衆生樂聞之機名樂說辯。

    四義辯經雲。

    無量功集毗伽羅論故得法辨集第一義故得義辨(文)涅槃疏十二雲。

    若有所得則無四無礙。

    無所得故有四無礙○明四無礙有六轉釋也○知法體及法名字。

    此是法無礙○知法及名字義名義無礙。

    辭無礙者。

    音辭無礙○(随字論者。

    随學之訓釋。

    闡陀論者。

    河西雲。

    此名偈誦論一切詩章言語道名闡陀。

    而律中明不以闡陀偈勿教人者。

    取浮豔也)樂說無礙者。

    非是菩薩樂欲說法。

    此言樂者。

    是衆生樂聞菩薩說法(雲雲)(此是初轉)第二轉雲。

    以三乘法為法無礙。

    以一乘為義(此是都理持對也)辭無礙。

    于一法作種種名樂說者。

    于無礙劫作種種異說。

    不可盡也。

    第三轉總釋無所取着為四無礙。

    第四就能持以釋。

    第五轉雲。

    得世谛故名法無礙。

    得第一義名義無礙。

    第六簡二乘。

    昔說二乘人有四無礙。

    今故簡深。

    昔于聲聞法中名四無礙。

    望菩薩即無也(取意略抄)問。

    昔教說摩诃□絺羅得四無礙。

    何故不入十弟子數。

    答。

    同卷文雲。

    十弟子并取長。

    于一事偏長者。

    如舍利弗智慧第一。

    □絺羅雖得無礙。

    而未必于一事偏長者故。

    不得為十弟子故(文)大執藏四辯不如身子一辯。

    破大執藏常加修治也。

    見婆娑論也。

     四陀羅尼義 法花陀羅尼品疏雲。

    地持論明有四持。

    一法持謂聞惠。

    二義持謂思惠。

    三咒持因禅起咒謂修惠。

    四忍持是入證惠。

    四種位者。

    地持雲。

    聞義咒三初地。

    成就者始不退。

    爾前得者不定。

    忍時起自解行地成在初地(文)又雲。

    如論雲。

    波若在聲聞心名道品。

    在菩薩心名陀羅尼。

    在佛心名薩婆若(文)又雲。

    菩薩欲遍持一切行。

    令經身不失。

    曆劫愈明。

    故在菩薩心中名陀羅尼(文)咒陀羅尼法花疏雲。

    有人言。

    咒所論不出三義。

    一說極果勝德或因中萬行。

    故聞者發心。

    二說三寶名字或諸佛菩薩之别名或大力鬼神之名。

    呼此名使魔耶聞者驚退。

    三說諸法深理無生無相。

    使聞者悟道得無生忍。

    問。

    諸經中何故不翻咒耶。

    答。

    咒語多含。

    此間無物以拟之。

    若欲翻之。

    于義不盡。

    又失其勢用。

    如此間禁咒之法。

    須依咒語法而誦之。

    則有神驗。

    不得作正語而說(雲雲)涅槃疏第一雲。

    說咒古來解咒亦有七人六家。

    今略出一兩意。

    愛法師與治城素法師解同。

    雲咒含三義。

    一者含真谛。

    二者含三寶。

    三者含鬼神○(如此有滅難生福外議也)有解雲。

    枳是雷公○複有解雲。

    純是諸鬼神名。

    此亦難解。

    請觀世音雲。

    聞此咒者能滅四重五逆。

    破三塗業障。

    聞鬼神名耶忽能如此邪。

    前二師同雲。

    含三義此亦難解。

    無有出家○今明咒者此是佛法中密術如在間語。

    若是人之男女瓶衣等。

    此是通語。

    而複有别語禁術。

    此法中語亦能自有通語。

    自有别語今言咒者。

    此是别語。

    是諸佛道術也(文)問。

    第二十雲。

    有人解咒。

    或雲。

    是鬼名等○今明咒是十方諸佛秘術。

    如涅槃說。

    若皆是秘術。

    此咒複是秘中之秘也(文)金光明疏雲(功德天品)灌頂章句者。

    所謂神咒。

    神咒所诠凡有四種。

    一歎諸佛功德。

    二說第一義谛。

    三明藥。

    四唱鬼神名字。

    此中所诠應是諸功德。

    明諸佛功德灌衆生信心之頂。

    登法王位。

    從譬為名。

    故言灌頂(雲雲)涅槃疏雲。

     五眼義 五眼者。

    肉眼·天眼·惠眼·法眼·及佛眼也。

    法花方便品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