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問。
五眼得名凡有幾種。
答。
肉·惠兩眼就體得名。
以肉為眼故名肉眼。
以惠為眼故名惠眼也。
法眼即從境立名。
以其見法名為法眼。
天眼佛眼得名不定。
所以然者。
天眼得名凡有三種。
一從人立稱。
又從義得目。
諸佛菩薩名。
為淨天。
生在人中報得眼根徹見大千世界。
從彼淨天以立其名。
故名天眼。
二者就趣彰名。
始從四王上至非想。
通是天趣。
生彼天中報得眼根能遠照曜。
故名天眼。
三者從因受目。
如地持說。
一切禅定于三住中名為天住。
依此天住修得淨眼。
從因得名。
故雲天眼。
佛眼得名凡有二種。
一從人得名。
佛是人名。
人有此眼。
故名佛眼。
二佛名覺。
即此覺能照故名為眼也。
問。
五眼以何為體。
答。
若據法身。
以智為體。
智有五用。
故名五眼。
若就應身。
天肉既是報名。
即以色法為體。
餘三以智為體。
若言天眼通。
依毗昙義亦以智為體(雲雲)金剛般若疏第四雲。
五眼義别須釋。
今且示數意。
然五眼具得約五人有五。
謂人有肉眼。
天有天眼。
二乘見四谛有惠眼。
菩薩照三乘根性。
說三乘法有法眼。
佛有佛眼。
次約二人。
因人四眼。
果人一眼。
因人四眼。
如仁王經。
歎菩薩得四眼五通。
果人一眼即佛有佛眼也。
次明一人具足五眼。
即是佛。
問。
何故具足五眼。
答。
此是無差别。
差别用三舉彰内境。
約佛智名肉眼。
舉彰外境目佛智名天眼。
約二惠境名惠眼。
無量壽經言。
惠眼見真境。
見真境名惠眼。
大品往生品中雲。
惠眼無法不見。
又雲。
而無所見。
大智論雲。
具總相惠别相惠名惠眼。
故名惠眼具二惠也。
法眼可知。
四眼不了。
佛眼具了。
故名佛眼。
二見佛性故名佛眼(文)法花疏雲。
五眼有二門。
一者是因中名四眼。
果地名佛眼。
謂人有肉眼。
天有天眼。
聲聞惠眼。
菩薩法眼。
佛有佛眼。
故四眼入佛眼中。
悉名佛眼就佛眼中。
約境論其五用。
故有五眼者見六道衆生。
即佛屬天眼也。
又佛眼無所不知。
無所不見。
亦見六道衆生也(文)問。
于法身具五眼耶。
答。
法花義疏又雲。
五眼有二門。
一就應身論五眼。
佛托父母生身故有肉眼。
次在道樹下得于四眼。
以有遠見故有天眼。
照三乘根性故有法眼。
照于實相故有惠眼。
照佛境界故有佛眼。
次就法身論五眼者。
照五境界故有五眼。
照障内境名為肉眼。
照障外境名為天眼。
餘三如上(雲雲)問。
就法身何論障内障外耶。
答。
約緣有障内障外。
而法身俱照達之。
若下一就法身同論之。
何内何外。
孰障孰照耶。
金剛般若疏四雲。
舉障内境。
約佛智名肉眼。
舉障外境。
目佛智名天眼(雲雲)又仁王疏上雲。
五眼者。
如來一眼。
即究竟諸道何須此五(同之)将境即智故有此五。
肉眼者。
照金剛已還一切諸法皆盡。
天眼者。
照如來果第一義谛。
名為障外。
惠眼者。
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
法眼者。
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等。
佛眼者。
究竟諸道(文)若準此釋。
金剛以還皆有障累名為障内。
佛果累外名障外也。
問。
菩薩得佛眼耶。
答。
仁王疏上雲(歎菩薩德雲四眼五通)菩薩在因未得佛眼(文)涅槃疏十五雲。
菩薩亦有三達○出超日月經雲。
菩薩有三達。
問。
佛有三達。
菩薩亦有三達者。
佛有五眼。
菩薩亦有五眼不。
解雲。
亦有出何處。
解雲。
未見的文。
而經雲。
須陀洹人亦名為佛。
何以故。
正覺見道斷煩惱故。
須陀洹人既得名佛。
豈況菩薩。
又大品中釋十地。
第七等定惠地名佛眼地。
既有佛眼。
豈無餘眼。
故菩薩有佛眼也(文)同疏十二雲。
佛見佛性。
即是佛眼。
十住小見。
即是惠眼。
前雲。
知衆生求大小逆流順流等。
即是知三乘根性說三乘法。
是法眼。
前雲。
以天眼見衆生造身口意業等。
即是天眼。
餘肉眼可知也(文)大品疏三雲。
開善雲。
佛眼照世谛者。
不然。
若爾應法眼反為佛眼。
法眼照世谛故。
而論主惠眼反為佛眼。
應佛眼見真谛。
非汝家惠眼見真谛故也。
今不爾。
因中二惠為略其果反為佛眼故。
成一切智一切種智。
慧眼即是道種惠也。
故釋佛惠兩眼文。
皆無法不見也。
因中惠眼既照二谛。
果中佛眼亦照二谛也。
即用此雲破由來釋。
大經師子吼雲。
惠眼故不明了佛性。
既非真谛。
何雲佛眼還照佛故有反照智。
今問。
佛眼唯照佛。
何得今雲惠眼見他。
又何得雲十力等滿德皆是佛眼。
論主自釋雲無法不見。
雲無緣大悲即是佛眼。
豈但照佛耶。
又經雲。
佛眼無别境。
還照前四眼境。
亦應無别眼。
還是四眼。
若隻是一境有了不了。
故有二眼亦應隻是一眼有明不明。
因中惠則○明又且因中即惠眼未必見佛性。
如九住已下佛眼見性。
故有智有境也(文)言即用此雲破者。
即以此惠眼佛眼并應二谛。
謂以破由來釋也。
自界釋雲下。
出其所釋。
今問已下破之也。
古義意師子吼品說惠眼不耶。
佛性者。
隻是不照知佛性。
佛性是世谛。
惠眼不知世谛故也。
何雲佛眼等者。
佛性若真谛者。
何雲反照智耶。
是智知世谛故也。
此猶古師見也。
餘以可知次文也。
問。
凡夫聲聞菩薩三人具幾眼。
答。
凡夫有二。
未得通有肉。
無未得通具二眼。
生天凡夫但有天眼也。
聲聞初二果具眼根者有肉眼惠眼也。
不具眼根唯惠眼也。
離欲聲聞眼根具者。
三根肉天惠眼也。
不經解度衆生無法眼也。
菩薩初未得無生忍受舍。
肉眼身即有惠。
得通者有天。
能度物有法也。
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