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首頁
    薩釋此頌言。

    如鐵消練。

    意欲成金。

    無金性故終不成金。

    無佛性者雖行加行終不成佛(雲雲)此則建立一分無性。

    無著莊嚴論頌曰。

     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

    善少亦無因(以上慈氏等頌文)。

     無著釋雲。

    頌第四句言亦無因。

    畢竟無性(雲雲)若爾建立一分無性。

    二代宗旨同而無異。

    何今學者依華嚴宗一切成佛乃至草木。

    此大違宗。

    答。

    以法性同主伴相集。

    而言一成一切成等。

    尋法道理細定宗者。

    都無乖通。

     問。

    明說經處既言七處。

    何為七處。

    答。

    人間三處。

    天上四處。

    合為七處。

    人三處者。

    一寂滅道場菩提樹下。

    二普光明殿。

    三祇樹給孤獨園也。

    天四處者。

    一須彌山頂帝釋宮中。

    二夜摩天宮。

    三都史天宮。

    四化他自在天宮。

     問。

    既知說經之處有七。

    聞經衆集在幾之會耶。

    答。

    會則有九。

     問。

    何故七處中。

    樂變化天宮而不為說處耶。

    答。

    都史天宮說十回向。

    他化天中說十地法也。

    回向者是有漏之位。

    十地者是無漏之地。

    為顯有漏與無漏别故。

    越樂化而在他化說十地法。

     問。

    何故色界此經不說耶。

    答。

    說法之事必有因緣。

    色界之天以無因緣。

    彼不說經。

     問。

    何故彼天無說經耶。

    答。

    顯揚論雲。

    極苦不如惡趣。

    樂不如上界。

    故欲人天佛出現觀。

    準此論文。

    色界天處是極樂地。

    無厭苦心。

    故彼天處此經不說也。

     問。

    何故如來成道已後。

    初七日中此經不說。

    過七日已。

    第二七日說此經耶。

    答。

    十地論雲。

    思惟行故。

    因緣行故。

    初七日中佛不說法。

     問。

    思惟行故因緣行故。

    論意雲何耶。

    答。

    如來出世本為說法。

    理須思惟籌量可說。

    故須思惟也。

    此思惟行。

    因緣行故者。

    能生佛果名為因緣。

    有二因緣。

    一佛性因緣。

    二十地因緣。

    由有佛種姓由有十地行。

    以佛種性為正因。

    以十地行為助緣能生佛果。

    思惟衆生佛種性因十地強緣。

    而籌量已方為說。

    故初七日中佛不說法。

     問。

    佛出世意本為利。

    何更思惟彼因緣等耶。

    答。

    先爾何法而諸衆生令生信心。

    如是思惟。

    如是籌量。

    出之意衆生成佛。

    爾乃衆生有佛性因耶。

    有十地因耶。

    有三賢緣耶。

    佛既知見一分衆生有佛性因故說此纏。

    知見一分衆生性不定已。

    更說三時次第教也。

     問。

    本為度生故成佛道。

    才成佛道即頓遍覺。

    何更經日而不說法耶。

    答。

    一顯所得道廣大深奧自受此樂。

    二令生衆生深信樂心。

    三随順世俗。

    四未來令習如是事故。

     問。

    說經之處既知七處。

    衆會之事複在九會。

    何處唯七會即有九耶。

    答。

    普光明殿。

    重會三返故。

    會成九。

     問。

    重會光有何所以耶。

    答。

    最初起信之處所以三重。

     問。

    十地論中說六相除定執。

    其意何耶。

    答。

    顯法無定故。

    說此六相也。

     問。

    欲聞其六相。

    何等為六相耶。

    答。

    一總相。

    二别相。

    三同相。

    四異相。

    五成相。

    六壞相也。

     問。

    如何總相等耶。

    答。

    人為總相也。

    四大五蘊以為别相。

    言人之時以含五蘊為總相也。

    所含五蘊以非一故。

    是即别相也。

    别依于總而成總故是雖非一而不相違。

    能成總故。

    即是同相也。

    然各各異。

    以為異相也。

    為一緣起體為成相也。

    各住自法不移轉故。

    是即壞相耳。

    諸法無定性。

    實如是如是莫執有定性。

     問。

    種子有六義。

    攝大乘論說。

    彼論第二卷有五頌中。

    第二頌曰。

     刹那滅俱有恒随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以上) 初刹那滅義。

    法藏師改名空(トモ)有力(トモ)不待緣(トモイフ)(雲雲)此改名意如何耶。

    答。

    改名意者為顯義深。

    不唯改名。

     問。

    其義深何耶。

    答。

    種子名空。

    自性空故。

    依他起法先無今有。

    有已還無。

    緣所擊發今方似有。

    何來不知也。

    有已還無。

    何去不知。

    是故假名自性空等也。

    其有力言顯引後法而有勝勢力也。

    不待緣者。

    滅不待緣故名顯義。

     問。

    引後有力故名有力(雲雲)滅時引後耶。

    生時引後耶。

    若。

    滅時引。

    滅入過去。

    無體何能引後耶。

    又前法之滅後法之生是同一時。

    何其種子同時引自耶。

    攝論意者。

    以是有為刹那必滅。

    不言滅時引後。

    自類引後之義。

    恒随轉故。

     問。

    既言刹那滅。

    即是有相法。

    何改其名空。

    若空言滅者。

    虛空可滅耶。

    既空何滅耶。

    此義不安。

    可如論文。

    一刹那滅。

    二果俱有。

    三恒随轉。

    四性決定。

    五待衆緣。

    六引自果。

    謂種子法必具六義。

    非必具六名為種子。

     問。

    九世十世。

    其義雲何耶。

    答。

    三世各具有三世義。

    名為九世。

    總三為一。

    名為十世也。

     問。

    三世之中何亦有三耶。

    答。

    且約過去世。

    過去之過去。

    過去之現在。

    過去之未來。

    餘亦如是。

    經第五十九卷頌曰。

     過去一切劫回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 今依此文立九十世。

     問。

    如是回轉。

    十八變中何變所收耶。

    答。

    時無别體。

    因果相待上假立時。

    唯轉彼心。

    境無轉義。

    唯轉所化有情心想。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