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時無轉。
是轉變變也。
問。
同時具足相應門。
其意雲何耶。
答。
妙喜世界水輪以上斷取在掌。
同一時間示十方面。
是十八變中示現變也。
教義理事因果師弟等十同時者。
唯語無實。
虛言之耳。
餘亦準之。
皆神境通所起十八變之勢力也。
問。
現執利益受職位故。
後報利益摩醯修羅智處生故。
其文意何耶。
第三十九卷解第十法雲地處之文也。
答。
第十法雲地菩薩之身。
三界有漏最後之身。
是最後異熟果之身。
大自在宮師即生在故。
名為後報。
生彼即是大利益耳。
即于此身諸佛職位之所授故。
名為現報。
即于一身得二利耳。
大小持律宗
夫律學者。
是生天之梯橙入聖之橋津矣。
戒行者。
是菩提之首目善逝之種姓。
矧乎三摩呬多之基。
三摩跋底之城者矣。
甯抱渴死而弗飲蟲水。
豈惜系終而傷草葉哉。
堅護浮囊前路可期。
固持德瓶勝緣何難。
緻是勤者唯依律教。
脫危者但憑戒行。
故聊示隅。
總有四名。
一名為律。
律謂法也。
若就教者。
量定輕重名為律也。
若就行者。
調伏三業名為律也。
二名為戒。
若就教者。
防非之法名為戒也。
若就行者。
止惡之心名為戒也。
三名波羅提木叉。
是梵語也。
此雲别解脫。
謂别别解脫過惡也。
四名毗尼。
是梵語也。
此雲滅也。
若就教者。
是能息诤名為滅也。
若約行者。
斷除生死故名為滅也。
問。
如是四名差别何等耶。
答。
初二約因也。
謂内填雲律。
外防雲戒。
後二約果也。
謂盡煩惱名為解脫。
身智俱亡名為滅也。
問。
佛所說法三藏所攝。
一修多羅藏。
此雲契經。
二毗奈耶藏。
此雲調伏。
三阿毗達磨藏。
此雲對法藏。
此中。
此律何攝耶。
答。
毗那耶藏攝也。
問。
此毗奈耶藏有幾部類耶。
答。
有五律五論而明此戒律也。
問。
其五律者何耶。
答。
五律者。
一十誦律。
謂薩婆多義五十種得戒。
二四分律。
謂法藏部義。
三僧祇律。
謂大衆部義。
四五分律。
謂化地部義。
五伽葉惟律。
此後一律此土無緣。
不來傳也。
前四律今現此土而傳來也。
問。
五論者何耶。
答。
一毗尼母論。
二磨得勒論。
三善見論。
四薩婆多論。
五明了論。
今此五論其義各别。
問。
何故律藏分為五種。
其論有五耶。
答。
迦葉·阿難·優婆離·阿拏盧頭優婆掬多。
如是五師隔世而傳為一大毗尼藏傳來也。
優婆掬多弟子五人。
各有異見。
同世五分故有五律。
問。
聲聞戒有二百五十。
于中四重。
謂淫·盜·殺·妄語所餘戒者輕戒也。
若菩薩戒依梵網經。
十重四十八輕戒。
依菩薩地。
四重四十二輕戒。
依優婆塞戒經。
即有二十重戒。
何故聲聞戒淫戒為初餘戒為後。
菩薩戒中殺戒為始餘戒為後耶。
答。
聲聞戒中。
初制淫者有二種義。
一雲。
随先破戒而為初後也。
一雲。
聲聞之人宗厭生死志求涅槃。
故淫為初。
随重制故。
菩薩之行不厭生死。
不樂涅槃。
大慈悲行以為最勝。
殺戒為始。
随重制故也。
問。
何故聲聞淫以為重耶。
答。
淫是生死之根本。
所以為重。
問。
何故淫事為生死本耶。
答。
夫婦會遇沉着世間。
子孫相續愛樂世事。
由此惑業起。
續輪回生死。
早欲涅槃故先離之。
問。
故菩薩要以慈悲為先修行耶。
答。
菩薩大士法界為家。
六道為親。
四生為子。
先樂度彼。
後求自度。
故慈為本也。
問。
聲聞戒中若有一人。
于一女人而犯淫戒。
先所受淫戒皆悉破壞耶。
答。
于一女戒悉破已。
于餘女戒全有不壞。
問。
于一女人犯淫戒時。
于一切女無誡恐心。
犯有何障。
何故于餘其戒不破耶。
答。
初受戒時。
于法界女戒善已發。
由犯一人何其失戒。
故餘全有。
于一戒中上纏破戒。
中下纏犯不必失戒。
問。
若爾餘戒如何耶。
答。
餘戒亦爾也。
問。
若爾何故于一犯時成不共住耶。
答。
犯邊得罪故衆不共。
不約餘善。
問。
若爾犯一以為人師耶。
答。
雖犯一人。
若上品纏以犯戒者。
不為師範。
中下品纏以犯戒者。
有餘善者何妨為。
問。
依何律意而作是說耶。
答。
是十誦意如是可知。
問。
比丘戒有二百五十。
若總為分。
幾分所攝耶。
答。
總為支分。
而總攝者四支分攝。
問。
何為四支耶。
答。
一受具足。
二受随法學處支。
三随護他心支。
四随護如所受學處支。
問。
雲何名為受具足支耶。
答。
若初表白。
第四羯磨。
及略攝受随法學處。
是名受具足支。
爾時名為大比丘。
問。
雲何名為受随法學處支耶。
答。
為大比丘自此已後。
于一切戒守護奉行。
廣律教中。
守護律儀名為随法學處支。
問。
雲何名為随護他心支耶。
答。
由成前二而軌則具足。
所行具足。
名随護他心支。
問。
雲何名為随護如所學處支。
答。
于微細罪中深見怖畏等。
名随護所學處支。
問。
彼比丘戒二百五十既略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