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四支攝既略見畢。
今三業中制業等耶。
答。
身三語四合七支。
具支而成性戒。
問。
何為身三耶。
答。
殺盜淫三也。
言語四者。
妄語惡口兩舌绮語也。
因護此七而成道器。
問。
若爾何故名二百五十戒耶。
答。
性戒者有七。
餘為護。
此非别有體。
問。
優婆塞五戒者為幾支分耶。
答。
有三支分。
問。
何為三支耶。
答。
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
二違越所受重修行支。
三不越所受支也。
問。
其三支意如何耶。
答。
初支有三。
一離殺生。
二離損他财。
三離損他妻也。
第二支者即離妄語。
第三支者離酒家放逸處。
即殺盜邪欲妄語不飲酒及不放逸。
即身三一以為性戒。
問。
酒及放逸何不性戒耶。
答。
彼前四非有别體。
問。
優婆塞戒。
若具受五而為戒體。
若一一受耶。
答。
五中一一亦成戒性。
既是初機。
漸誘導故。
問。
一日一夜時持八齋戒。
幾支分攝耶。
答。
五支分攝。
問。
何為五支耶。
答。
一受遠離損害他支。
此離殺盜也。
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
此于自妻亦于他妻俱無犯戒。
三違越所受重修行支。
此離妄語。
四不越所受正億念支。
此離歌舞伎樂·塗冠香鬘·升高大床·非時飲食。
五不壞正念支。
此離酒家及放逸處。
問。
何故沙彌十戒中。
遠離歌舞伎樂以為一戒。
塗冠香鬘以為一戒。
以為一一戒。
答。
在家之人于此處所非不如法也。
出家之人極不如法。
是故于在家人就輕總制而為一也。
出家之人于此處就重别制以為二也。
問。
如是齋戒。
大小乘說若同若異耶。
答。
小乘說别大乘别。
問。
其别如何耶。
答。
俱舍論十四雲。
有七因緣而授八戒。
一要晨旦。
二在卑除病。
三必從師。
四随師教受者後說。
五具八支。
六必離嚴飾憍逸。
除常身具。
七必須晝夜。
大乘之義不必如是。
但有六緣必無随師。
問。
五戒優婆塞以戒優婆塞若有自受。
何故從他耶。
答。
瑜伽五十三雲。
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随護支。
所謂漸與愧也。
問。
何故慚愧以為二緣耶。
答。
由有慚故自現罪時深生羞恥。
由有愧故于他處現罪深生羞耶為此二緣故但自受。
亦從他受。
問。
菩薩十重戒其次第何耶。
答。
殺·盜·淫·妄語·自贊毀他·悭·瞋·謗法。
如是八種依本業道也。
中間二罪謂沽酒與說過别為俗制。
為護初四故制沽酒。
為護後四故制說過。
問。
殺戒之中若有輕重耶。
答。
有輕重也。
問。
其輕重何耶。
答。
即有五門。
一約事。
二約心。
三約三時。
四約稀數。
五約戒。
問。
五中約事何等耶。
答。
所殺之中有凡夫人。
又有聖人也。
殺凡即輕。
殺聖最重也。
凡夫之中有發心人未發心人。
如次可知也。
餘随宜知也。
繁故止之。
問。
盜戒之中若有輕重耶。
答。
有輕重也。
問。
其輕重如何耶。
答。
盜三寶物即為極重。
三寶之中佛物為重。
法物次重。
僧物之中常住僧物極重也。
問。
淫戒之中若有輕重耶。
答。
此亦有輕重也。
問。
其輕重何耶。
答。
若淫母女以為極重。
持戒尼次重。
發菩提心極重也。
問。
淫戒何為性重耶。
自他俱和生極喜故。
答。
邪淫即重。
壞他意故。
餘恐繁廣且略止之。
三論宗。
三論者是前聖之後心。
後賢之所尚。
佛滅之後。
六百之年。
大士出世。
厥名龍猛。
位登十地。
德挺五天。
受佛記而降神。
臨法場而垂化。
初出月氏為外道之宗匠終入龍宮作内法之标領。
智山峨峨其峰難究。
法海浩浩其底頗盡。
乃繁宗人之守杌。
傷燕石之濫玉。
纡彼神筆造此雅論。
名為中論·十二門論。
佛日再照。
法輪重轉。
八百年中有大菩薩名為聖天。
達空花之易落。
知幻蕊之難攬。
于是玩此本論。
又造百論。
文約義豐。
清有執之智水。
遣邊見之龍炬。
故耶示彼旨。
所謂三論者。
中論。
謂明中道正觀之論故雲中論。
一部四卷二十七品也。
本龍樹造。
釋清目制。
龍樹本造大無畏論。
于中略出。
二者百論。
釋百偈之論故雲百論。
此論一部二卷。
有十品。
本提婆造。
釋天親制。
三者十二門論。
謂釋十二部經之論故雲十二門論。
此論一卷二十六偈。
本龍樹造。
釋清目制。
或雲。
本釋俱是龍樹之造也。
問。
如是三論以何為宗耶。
答。
此論二宗。
謂總論之。
以一切法皆無自性而為總宗。
若别言之。
中論二谛以為别宗。
百論二智以為别宗。
十二門論境智以為别宗。
問。
以何得知。
此三論者總一切法出無自性以為總宗耶。
答。
佛道已。
三七日中。
仙人鹿園以四谛相轉正法輪。
五比丘等知我出唯有諸法得聲聞果。
佛滅度後。
由執法有二十部起。
付着小果不求大位。
佛在鹫嶺說一切法聞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諸聲聞等回心趣大。
佛滅度後。
為空二取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