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欲界名為下界也。
問。
于彼何八耶。
答。
觀欲界四谛而各有二心。
□現觀忍及現觀□。
觀一苦谛而有二心。
四谛各二。
合有八心。
合上二界以為一谛。
有現觀忍及現觀智。
合有八心。
故雲上下等。
問。
别所能取十六心中何名所取。
為能取耶。
答。
此十六心八觀真如。
是所取觀也。
八觀正□是能取觀也。
故名所取能取十六心。
問。
十六心中何八觀如。
何八觀□耶。
答。
法品緣如有八觀如也。
類品緣□有八觀□也。
問。
真見道中有無間道有解脫道也。
無間道中有見分有自證也。
相見道智何者法何也。
誰者法誰耶。
答。
法忍者法真無間道之見分也。
法□者法真解脫道之見分也。
類忍者法無間道中之自□分。
類□者法解脫道中之自□分。
同。
上下谛觀十種心。
其相雲何耶。
答。
欲界為一也。
上二為一也。
觀下四谛□有八心。
觀上四谛□有八心。
故名下上八谛十六心也。
問。
下有八心者何耶。
答。
觀四谛境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谛谛有二故二四八也。
上二亦爾也。
入聖之位其□難尋。
子細不得論中文。
疏亦明爾。
見而可知。
問。
廣布□教見道者何耶。
答。
不起行相。
唯二十六。
止觀别□。
觀以為八。
止為以一而有九然。
心此廣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教理而知道理。
為他說故。
子細如論。
問。
初四修習位其相何耶。
答。
唯識本頌曰。
無得不思議是□世間□
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障證得轉依。
複□修習無分别□。
遠離所取能取。
故說無得及不思議。
斷世間故名□世間問。
何為世間。
何□□世間耶。
答。
二取種子是世間本。
唯此能斷故立□名。
問。
二粗重者何耶。
答。
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名為粗重。
問。
何故名為粗重耶。
答。
一性無堪任。
二違細輕。
二障種子。
有此二識名為粗重。
十地位中。
令彼永滅。
故于此舍也。
問。
何為轉依耶。
何證得彼耶。
答。
于十地中修十勝得。
斷十重障。
□十真如。
二種轉依由此□得。
問。
十地中者何為十地也。
答。
一極喜地也。
初獲□性具證二言。
能益自他生大喜。
故名為極喜。
二離垢地也。
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
故名為離垢。
三發光地也。
□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
故名為發光。
四焰慧地也。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
慧焰增故名為慧焰也。
五極難勝地也。
真俗兩智得相互違。
合相應。
極難勝故名為難勝也。
六現前地也。
住緣起知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
故名為現前也。
七遠行地也。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道世間二乘道故名為遠得。
八界動地也。
無分别□任運相續。
相(ト)用(ト)煩惱(トニ)不能動(セラルル)。
故名為不動。
九善慧地也。
□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遍十方善說法。
故名為善慧。
十法雲地也。
大法□雲含衆德水蔽如言粗重充法身。
故法雲。
問。
如是十地以何為體耶。
答。
總攝有為無為功德。
以為自體。
問。
何故名地耶。
答。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
故名為地。
問。
十勝得者何耶。
答。
有是十種波羅蜜多。
問。
何為十波羅蜜多耶。
答。
一布施。
此有三種。
謂财施·無畏施·法施。
二持戒。
此有三種。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三忍辱。
此有三種。
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四精進。
此有三種。
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益精進也。
五靜慮。
此有三種。
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靜慮。
六般若。
此有三種。
謂生言無分别慧·法言無分别慧·俱言無分别慧。
七方便善巧。
此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拔濟方便。
八願。
此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利益他願。
九力。
此有二種。
謂思擇力·修習力。
十智此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就有情□。
問。
如是十得以何為性耶。
答。
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為性。
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為性。
忍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彼所起為性。
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為性。
靜慮但以等持為性。
後五□以擇法為性。
說根本後得□故。
問。
波羅蜜多其義何耶。
答。
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也。
令修得者到涅槃故。
若所修得七最勝攝。
有□波羅蜜多。
問。
七最勝者何耶。
答。
一安住最勝。
謂必安住菩薩種姓。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大菩提心。
三意□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最勝。
謂必具行一切□□。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