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聲論師。
立聲為常(宗)所作性故(因)喻若虛空(喻)此中常宗瓶為異喻。
所作故因。
于同品空上無。
于異品瓶上有。
第二同品非有異品非有者。
如聲論師。
對佛弟子立聲為常(宗)所聞性故(因)喻若虛空(喻)此中常宗瓶為異喻。
所聞性因。
同異品中二俱非有。
第三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者。
如聲論師。
聲為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因)喻若虛空(喻)此中常宗以電瓶等而為異喻。
勤勇之因于同品空一向非有。
于其異品瓶等上有。
電等上無也。
是中三句也。
後三句中。
第一同品非有異品有者。
如聲論師。
立聲非勤勇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喻若電空(喻)此非勤宗瓶為異喻。
無常性因。
于同品電上有。
于空上無。
異品瓶中一向是有也。
第二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者。
如勝論立内聲無常(宗)勤勇無聞所發性故(因)喻若電瓶(喻)此無常宗空為異喻。
勤勇之因于同品瓶等上有。
電等上無。
異品空中(ニハ)一向非有也。
第三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者。
如聲論師。
對勝論師立聲無常(宗)無質礙故(因)喻若極微及大虛空(喻)此中常宗以瓶樂等而為異喻。
無質礙因。
于其同品虛空上有。
極微上無。
于其異品瓶等上無。
于樂受有也。
理門論中。
料簡頌曰。
于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
翻此名相違所餘皆不定
言于同有者。
謂能立因于同品有。
言及二者。
于同品中非有也。
言在異無者。
此能立因于同品有。
在異品無。
及同品中亦有非有。
于異品無也。
言是因者。
此二因者是皆正因也。
言翻此名相違者。
違此二因為相違因。
問。
此九句中。
何為正因。
何為相違。
何為不定。
答。
前頌已顯然。
今重料。
第二·第八二為正因。
第四·第六為相違因。
自餘五因則不定因。
問。
且第二句正因量中。
如聲論師作決定相違雲。
聲是應常(宗)所聞性故(因)喻若聲性(喻)既有此過。
何為正因耶。
其勝論師亦立聲性。
謂同異性。
共許所聞故成比量。
若對佛子不立聲性。
即無同喻。
若對勝論如何遮之。
答。
以現教力猶勝論勝。
聲論堕負。
故是正因。
問。
其現教力其意如何。
答。
一現力。
謂世間現見聲不恒。
有或時可聞或不可聞。
汝聲恒鳴違世現量。
二教力。
謂諸教中不說聲常。
違世教量。
聲論既負。
故成正因。
問。
既第八句正因量中同喻有二。
謂電與瓶也。
勤勇之因。
瓶有電無。
即于同品有及非有。
喻有一分能立不成。
何成正因。
答。
謂有三說。
一雲其喻有過。
因即無過。
故雲正。
此說不當。
喻既有過。
非正比量。
正因不成。
二雲。
非因于同不遍為失。
同有一分即不過失。
三。
為令見因遍不遍故。
作法舉二。
理對立量不舉其電。
故是正因。
問。
三說之中正不何耶。
答。
初說即非也。
後二說者學者取舍。
唯言同品定有而不言遍有。
以此義故第二說正也。
然舉電瓶。
勤勇(ハ)電(ニ)無(ナリ)。
何非一分能立不成。
以義故第三說得也。
問。
立不定中不共不定其意如何。
答。
所同之因。
于電瓶無。
于虛空無。
若爾其聲如何是常耶。
因于同異而俱不遍。
其意猶豫。
故是不定。
問。
決定相違。
九句之中何句所攝。
答。
二八正因攝。
問。
所違量疑。
能違量疑。
俱是疑因。
何在二八。
答。
以此道理而言之時。
九句不攝。
問。
九句不攝可無勝負。
何前負後勝耶。
顯示立破門。
且能立者即有二義。
一一因二喻。
二因一喻二。
一因二喻約因三相也。
因一喻二。
約因·二喻也。
問。
因三相者何為三耶。
答。
一遍是宗法性。
謂因遍有法也。
二同品定有性。
謂因在同喻。
三異品遍無性。
謂因異品無也。
言一因者遍是宗法性。
言二喻者同品定有(ト)異品遍無(ト)也。
因阙初相即有四不成過。
一兩俱不成。
二随一不成。
三猶豫不成。
四所依不成也。
因阙第二相有五不定過。
除決定相違也。
因阙第三相有四種相違過。
合因離十四過。
離此十四名真能立。
言能破者。
如前可知因離十四名為能破。
問。
因一喻二其過相何耶。
答。
因過如前。
喻有十過。
同喻有五。
異喻有五也。
同喻五者。
一能立不成。
二所立不成。
三俱不成。
四無合。
五倒合。
異喻五者。
一能立不遣。
二所立不遣。
三俱不遣。
四不離。
五倒離。
問。
宗是所立此為無過耶。
答。
宗亦有過。
非所樂宗。
不樂為故有多過失。
問。
有幾過失耶。
答。
有五相違。
有四不成。
合有九過。
問。
五相違何耶。
答。
一現量相違。
二比量相違。
三世間相違。
四自教相違。
五自語相違。
問。
四不成何耶。
答。
一所别不成。
二能别不成。
三俱不成。
四相符極成。
問。
陳那已後。
宗唯所立。
因喻能立。
古因明師。
瑜伽十五。
顯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