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
“這些東西,”袁世凱指着一座康熙窯五彩花瓶與花瓶旁邊的一具“蟹殼青”宣德爐問盛宣懷,“你是那裡弄來的?”
‘托後門天寶齋古玩鋪代辦的。
”
“是劉麻子開的那個鋪子嗎?”
“對了!”
“得竅。
”袁世凱贊了一句。
到得第二天,又請李蓮英來看花車。
他穿的是便衣,狐肷皮袍外加一件藍布罩袍,玄青直貢呢坎肩,沒有戴帽,手裡持一支短旱煙袋。
到了車上,站定打量,左看右看,不斷點頭。
“一切都妥當,隻有上車的法子不好。
”
“請教李總管,”盛宣懷問道:“是怎麼樣不好?”
“踩踏不方便。
”
盛宣懷想了一下說道:“那容易,自有法子。
請李總管明天再來看,包管妥當。
”
“好!”李蓮英又說:“皇上的那一輛,跟老佛爺的這一輛陳設要一樣,不能差一點兒。
不然,怕皇上不高興,那倒也還沒有什麼大關系,最要緊的是老佛爺不願意讓人家誤會,以為皇上的一切享用差了一等。
”
“是了。
我一定格外留意。
”
等李蓮英一走,盛宣懷立刻吩咐陶蘭泉,造一座平台,寬與車門相等,長則三丈有餘,一頭低一頭高,但坡度極緩,渾然不覺,平台鋪彩色地毯,兩旁加上很牢靠欄杆。
慈禧太後隻要步上平台,便可以扶欄而過,如履平地。
造好試過,再請李蓮英來看,一見大為稱贊,又說:“昨天回宮,我把車子裡的陳設,面奏老佛爺。
老佛爺交代,這麼貴重的東西,要叫跟了去的人小心,别弄壞了,以緻于讓盛某人賠累。
上頭有這麼一番意思,我不能不告訴盛大人。
”
“是,是!”盛宣懷拱拱手說:“承情之至。
”
然而李蓮英說這話又是什麼意思呢?盛宣懷細細參詳,悟出其中的道理,這是暗示,所有的陳設都可能損毀,毀了也是白毀,那何不放漂亮些?所以他說這番話的意思,等于明白相告,不如将所有陳設都作為貢品。
于是,立刻制一批黃绫簽,恭楷書寫:“臣盛宣懷恭進。
”遍貼珍物之上。
過了幾天,袁世凱又來看車,一見愕然,扭轉臉去看着他的随從歎息:“為大臣者!為大臣者!”尾音拉得極長,仿佛有許多議論要發,而終于不忍言似的。
那個文案跟陶蘭泉是熟人,覺得應該把這些情形告訴他,才合彼此照應的道理,誰知陶蘭泉聽罷一笑,“老兄,”他說:“剛才袁宮保已派梁局長來過了,細問一切。
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奈梁局長廣東人,聽不懂我的話,所以又托我的同鄉林志道來詳談。
袁宮保已打算如法炮制了。
”
果然,袁世凱亦命梁如浩去向天寶齋接頭,包辦花車陳設,取用的東西,比盛宣懷猶有過之,一張單子開出來,是十五萬五千銀子。
※※※
三月初八,天色微明的寅時,皇帝緻祭先農壇。
大典既畢,随即轉到車站,不久慈禧太後駕到,皇帝跪接,以下是慶王領頭的一班王公大臣,唯獨榮祿未到,他病得很厲害,已經不能起床了。
慈禧太後仍然如回銮那年乘車那樣,意興極佳,滿臉含笑地步上平台,崔玉貴獻殷勤,要上前攙扶,慈禧太後擺一擺手,示意不必,自己扶着欄杆,從從容容地上了車。
車中所設的寶座,是一張蒙着黃絲絨的“快樂椅”,等她落座,皇後、榮壽公主、四格格亦已登車,站在太後身後左顧右盼,看那些陳設。
最後是榮壽公主開了口。
“這盛宣懷可真會辦差啊!”
“也難為他。
”慈禧太後喊道:“蓮英!”
李蓮英還未上來,是在照料慈禧太後的行李裝車,等把他找了來,随即傳懿旨,召見盛宣懷。
于是,皇後和所有宮謄,都退入另一節作為慈禧太後“寝宮”的花車。
盛宣懷由李蓮英帶着來谒見。
他穿的是素服,頂戴是國家的名器,無法更易,不過那顆紅頂子是用極淡的珊瑚所制,微微的粉紅色,有那麼一點意思而已。
等他行了禮,慈禧太後首先指着珍玩上的黃簽說:“你太糜費了!怎麼可以這樣子?”
“回皇太後的話,”盛宣懷說:“車中陳設都是臣家藏的微物,并非特意價購,求皇太後鑒臣愚忱,俯準賞收。
”
“到底不好意思。
”
“臣受恩深重,難得有機會孝敬皇太後。
東西不好,隻是一片至誠。
”’
“這可不能不賞收了!”李蓮英在一旁說:“不然,人家會以為老佛爺嫌他欠至誠。
”
“這話倒也是。
我可是受之有愧了。
”慈禧太後又問:“你是那一天到京的?”
“臣正月二十二日到天津,跟督臣袁世凱接頭,明了辦大差的一切細節,二月初八到京,督饬司員布置花車,籌備供應。
”盛宣懷說:“臣才具短绌,雖然盡心盡力,隻怕還是有疏漏的地方,求皇太後包容。
”
“你很能幹,沒有什麼好褒貶的。
”慈禧太後又問:“南邊革命黨鬧得兇不兇?”
“本來很兇,自張之洞署任以來,好得多了。
”
“喔,”慈禧太後身子往前俯一俯,“那是什麼緣故呢?”
“張之洞輿情甚洽,善于化解疏導,地方士紳,都肯聽他的話,約束鄉黨子弟,所以能弭患于無形。
”
“地方士紳是那些人呢?”
這一問,多少出于盛宣懷的意外,覺得很難回答。
因為有些人非慈禧太後所知,說了也是白說,有些人為慈禧太後所惡,說了不妥當。
但急切之間,無暇細思,想到一個便說了出來:“象南通張謇……。
”
他還在想第二個時,慈禧太後已經在問了:“是甲午的狀元張謇嗎?”
“是!”
“他不是翁同龢的得意門生嗎?”
盛宣懷心想糟了!但不能不硬着頭皮,再答一聲:“是!”
“他跟翁同龢可常有往來?”
聽慈禧太後的語氣相當緩和,盛宣懷比較放心了。
“不大往來!”他說:“張謇在家鄉開墾,辦實業,很忙的。
再者翁同龢閉門思過,也不大會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