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本序

首頁
    印象,因此,就政治目光的敏銳而言,托馬斯·曼不如他的哥哥亨利希·曼,因為後者看到了前者所忽視的東西:“廣大的沒有受到人文思想文化熏陶的群衆的存在才是法西斯主義的溫床。

    ”[20] 漢姆布格爾的意見是很有代表性的。

    從《浮士德博士》發表以來至今,均不斷有研究者在持續關注隐藏于小說的這種心理學解釋模式後面的宿命論色彩以及與之相應的政治冷漠态度。

    他們認為,由于小說傳遞出這樣一種信息,即“曆史仿佛是一種普遍的、強制性的必然結果,從而給人以一種解脫的感覺”,所以使得小說“在戰後的德國”受到“熱烈的歡迎”。

    [21]一個值得注意的新動向則是,日耳曼語言文學專家、現任柏林自由大學校長的阿爾特教授近年也重複了類似看法,認為《浮士德博士》通過叙述者在政治上所表現出來的漠不關心的冷淡态度強化了那種“仿佛曆史是不可掌控的,是被黑暗勢力所控制着的”宿命論思想。

    不僅如此,阿爾特教授在此基礎上還更進一步尖銳指出:“《浮士德博士》裡雖然談到德國人的命運,但卻沒有談到大屠殺。

    猶太人物隻是以諷刺漫畫和扭曲變形的方式被表現為陰險地代表着前法西斯思想的狂熱主義分子布賴薩赫爾,以及必然服務于那種猶太人都是善于做生意的暴發戶和吹牛皮的空談家俗套的音樂經紀人費特爾貝格。

    對于猶太民族的苦難,這個多聲部的文本沒有給出一個聲部,也沒有給出一個音區。

    提請注意這一點,倒并不是要暗示那種‘反猶主義指責’,當年托馬斯·曼一聽到這種指責就立馬予以了反擊,而是要考慮到一個空白,這個空白似乎比叙述者蔡特布羅姆那帶有聖經色彩的熱烈比喻更加意味深長。

    ”[22] 五、蒙太奇技法及其副作用 文學蒙太奇是指把語言上﹑文體上和内容上來源完全不同﹑甚至是風格迥異的文本或文本部分并列﹑拼合在一起。

    作家憑此技巧可以強化藝術的整體性意識,取得美學意義上的刺激與挑釁,讓讀者感到震驚,讓不同領域的真實同時得到體驗并通過連接各種不同的行為和意識層面來激發聯想。

    在《浮士德博士的形成》中,托馬斯·曼特别指出自己在《浮士德博士》中運用了“蒙太奇技術”[23],并強調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是他文學創作中的新東西。

    而根據相關研究,托馬斯·曼的蒙太奇其實就是兩大類:把真人、真事和真實的環境植入小說和大量征引各類文獻,同嚴格意義上的文學蒙太奇技法及其作用存在一定出入,但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來講則又并非不可。

    [24] 主人公阿德裡安·萊韋屈恩這個人物的組裝或合成性質就非常明顯,他主要由浮士德、勳伯格、尼采、多位梅毒藝術家乃至托馬斯·曼本人等的生平經曆及其與之相關的事件或作品組合而成,可被視為托馬斯·曼式蒙太奇手法運用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

    關于浮士德、勳伯格,本文其他地方已經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贅述。

    下面主要考察一下後面三個的情況。

    首先,阿德裡安人生旅途上的重要幾站就同托馬斯·曼自身的經曆相符:如阿德裡安離開慕尼黑去羅馬,繼而又轉到帕萊斯特裡納,并在帕萊斯特裡納的那個石頭廳裡賣身投靠魔鬼,這裡正好也是托馬斯·曼當年創作自己的第一部人生之作的地方;而阿德裡安從帕萊斯特裡納返回德國時所下榻的吉澤娜旅館也就是托馬斯·曼當年從意大利返回時所住過的鄰近慕尼黑凱旋門的那同一家。

    [25]其次,萊韋屈恩的故事中糅進了大量與尼采相關的生平故事和著作:萊韋屈恩和尼采一樣都在古老的德國小城長大,都受到新教文化熏陶,也都才華出衆,都是先上大學,然後又轉學去萊比錫;兩人也都是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感染梅毒,染病後又都經曆了一段旺盛的創作期,然後再進入腦軟化階段并最終成為精神病患者;此外,兩人還都請朋友代為求婚未果,而且兩人在患病期間都由母親照料,甚至兩人去世時的年齡(均為55歲)和日期(均在8月25日)竟然也是一模一樣。

    除了精确到細節的經曆上的一緻外,尼采的絕大部分思想和觀念也都滲透到了小說的字裡行間。

    [26]第三,萊韋屈恩身上也融入了發生在貝多芬、胡戈·沃爾夫、羅伯特·舒曼等著名音樂家身上的令人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