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砰!我的眼裡也許同時還含有淚水,可是我太想笑了,無法克制——我真該死,我隻要是見到神秘莫測且印象難以磨滅的現象時就非得笑出聲來不可,從來都是如此,也是由于這種對于滑稽事物的過度敏感,我逃向了神學,希望以此來平息這種欲望,以便随後在它那裡找到大量聳人聽聞的滑稽性。
為什麼在我眼裡幾乎所有事物都無一例外地必然是它們自身的滑稽模仿呢?幾乎所有的,不,就是所有的藝術手段和習俗仿佛今天都還隻能是适用于滑稽模仿,為什麼在我看來必然是這樣的呢?——這可是兩個真正的反問,我以前恰恰連那種期待有人對它們作出回答的心情都沒有。
然而,就這樣一顆絕望的心,就這樣一張狗嘴,您卻認為有音樂‘天分’,更樂意呼喚我走向它,走向自身,而不是讓我謙卑地在神的科學那裡咬牙堅持到底?” 這就是阿德裡安進行抵抗的自白。
我手裡目前也沒有作為文獻的克雷齊馬爾的回信。
萊韋屈恩的遺物裡面也沒有它。
他可能有一陣子保存着它并一直帶在身上,而且,他可能在一次變換居留地的時候,可能在搬往慕尼黑,搬往意大利,搬往普菲弗爾林的時候把它給弄丢了。
然而,不管怎樣,即使我當時沒有用筆對它進行記錄,我照舊能夠非常清楚地記住它,我現在幾乎可以把阿德裡安當時所說的話一字不落地回憶起來。
那個說話結巴的人依然故我,依然一如既往地發出他的召喚、警告和誘惑。
阿德裡安的來信中沒有一句話,他這樣寫道,能夠擾亂他的這種信念,哪怕是片刻都沒有,他堅信,正是音樂,其實命運已經注定要他這個寫信人為音樂獻身,命運要求他去渴望音樂,音樂也在渴望他。
而他倒好,羞羞答答,忸怩作态,搞些半真半假的性格和體質分析,在它面前玩起躲貓貓的把戲來,就跟他最初通過荒唐地選擇神學作為職業,以使自己能夠藏起來躲避它一樣。
“矯情,阿德裡,您的頭痛加重就是對您的這種矯情的懲罰。
”那種讓他自得或是讓他自責的幽默滑稽感将會和這門藝術興味相投,其協調一緻将遠遠勝過他當下所從事的人為的忙碌,因為前者同後者相反,可以用得上它,可以讓他所說的他自身所有的那些讨厭的性格特征派上更好的用場,派上比他所認為的,或者說,比他找借口假裝認為的還要好得多的用場。
這裡涉及多大程度的自我诽謗,對于這個問題,他克雷齊馬爾無意糾纏,他決定原諒他在他們的通信往來中對藝術所作的诽謗;因為,把後者等同于就是同人群、抛飛吻、盛裝展示的相結合,等同于就是拉動情緒高漲的風箱,這其實是一種輕率的誤解,而且是一種蓄意的誤解。
當然,發生在他身上的情況則是,他有意拿這門藝術的特性來給自己找理由,而後者恰恰渴望這些特性。
像他這樣的人,正好就是這類人,恰恰就是這門藝術當今所迫切需要的——而這個玩笑,這個騙人的捉迷藏的玩笑,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玩笑,即阿德裡安本人對此心知肚明。
他的冷漠,他的“很容易就得到滿足的智性”,他的乏味感,他的疲憊,他的厭倦傾向,他的作嘔的能力:這一切都非常适合于将與此相連的天分提升為天命。
為什麼?因為它們隻有一部分是屬于個人的個體,而另外一部分則是屬于超個人的自然,而且它們還是一種集體的對于藝術手段的曆史性耗盡和枯竭的感覺的表達,是一種對此感到無聊乏味并同時緻力于尋求新的途徑的表達。
“藝術在邁步前進,”克雷齊馬爾這樣寫道,“而它是通過個體來做這件事情,個體是時代的産物和工具,在個體身上,客觀和主觀的動機相互交融,難分彼此,這一些動機具有那另外一些動機的形态。
藝術對于革命性進步,對于産生新生事物的旺盛需求是依賴于下面這種手段的,即最強烈地從主觀上感覺到落伍了,不再有話可說了,還在通行的方式已經變得不可能了,于是它使用看似不旺盛的東西,使用個體的疲乏和智力的單調,使用那種目光犀利的面對‘如何做’的作嘔,使用那種該死的喜歡用自己的諷刺性模仿去看待事物的傾向,使用那種‘滑稽感’——我說的是:藝術的生命和進步意願戴上這種心靈疲憊的個人特性的面具,目的是為了藉此來展示自己,使自己客觀化,使自己得到實現。
您是不是認為這裡玄學的成分太多了點呢?但其實隻是剛剛夠而已,隻是将将的真理——實質上也是為您所熟知的真理。
您趕緊吧,阿德裡安,您下決心吧!我等着。
您已經二十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