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心要决(后抄本)

首頁
    止空思思為非空。

    是何用乎。

    若思非空還堕有執。

    豈亦教意。

    自餘諸句皆應準此。

    不得此意執着言議。

    見不思議言返彌堅思議。

    是嘗甘露還增毒病。

    故深密經雲。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

    樂着二依言識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複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文)(二依言者。

    有為無為二位言也)依離言教還執言辭。

    就難思文剩增思惟。

    豈是非愚中之愚乎。

    愚夫于此癡所惑之誡。

    流轉極長生死苦之悲。

    何為他愁。

    正在己身。

    甯可不痛哉問。

    諸法至極歸于廢诠。

    觀行根本在于真智。

    全不及論。

    今所疑者都不觀察唯識等義。

    頓絕思念徒送日時之所由也。

    心經幽贊破他師義。

    恐無想定真出要顯者。

    所破義勢其相似乎。

    詳示差異可成立也。

    次彼本有心相似佛心舉八個義未得領解。

    一一可委。

    次禅宗偈雲。

    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雲雲)其義雲何。

    與自宗意為同為異。

    答。

    兩宗奧理拙情難測。

    隻就一隅回愚推耳。

    若及外聞定輕哢基欤。

    但二宗不同其理必然。

    若全一者豈名别宗。

    今所欲成。

    方便雖異遂不相違欤(為言)其不同者。

    以要言之。

    從教門入與真入。

    言*真入者。

    如傳聞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令頓入也。

    直指心者。

    設有人來請問佛法。

    返問應言。

    汝自心中有時貪等諸惡不起。

    一切無執明了清淨不。

    若言無者必不可也。

    雖有煩惱而不恒起。

    雖有闇昧而非長時。

    是必然故。

    若言有者即是佛心。

    說其可修(為言)是則不立一切法門不說名字而令悟也。

    此外更有或現異相或用别語種種方便不思議(雲雲)從教入者。

    立諸法門假說名字還令入此離言法也。

    于此即有八宗不同。

    其中今依法相中。

    三性無性唯識等法是其門也。

    故不同也。

    然者我宗意習學唯心教。

    能知諸法不思議已正修行時。

    入無分别三摩缽帝伏諸分别。

    爾時若有難止妄緣。

    觀唯識理令息之欤(為言)但幽贊破。

    聞此法者恐彼妄計無心定等為真出要。

    随入邪法遮其迷路。

    若住正見。

    不違性相修習唯心無分别智。

    正是我宗。

    豈破之耶。

    次似于佛心多所由者。

    一無諸惑。

    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皆不起故。

    二無諸執。

    謂我法執皆不起故。

    三以明了。

    謂緣闇昧微劣心故。

    四以清淨。

    謂一切塵皆不受故。

    五契真性謂一切皆絕亡故。

    六遍法界。

    謂一切法皆容受故。

    七含萬德。

    謂六度等皆共足故(無貪嗔等十度等體皆容有故)八慈悲本。

    謂無緣德慈悲極故。

    今此八義暫時安立。

    種種勝德準可知之問。

    五重唯識四種尋思如實智等各别觀欤。

    答。

    更非别門。

    但是所立名目差别淺深不同欤。

    所以然者。

    緣生諸法分别所生。

    如法觀之妄情自息。

    情既息已妄境皆滅。

    妄境既滅法性自顯。

    法性既顯一切事相自然如幻。

    當知諸法唯是一心更無别法。

    是則四尋思五重唯識旨。

    于此廢立種種義門假立階級分淺深也。

    所謂今此難思一心含于萬法而獨存立。

    種種法門皆在于此中。

    見之依圓即第一重。

    見之内心即第二重。

    見之心體即第三重。

    見之心王即第四重。

    見之一如即第五重。

    然不思議一心之體常含萬法無有增減。

    所遮即是一切妄執。

    所存即是一切事理。

    事理互遍無處不至。

    不即不離超思議道。

    然此言議所诠諸法總名為義。

    今此能诠所诠之二各有自性及與差别。

    如是四種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

    實不可得。

    往于此觀能遣所執名尋思觀。

    此觀明印名如實智。

    故與五重更非别觀(尋思如實遣二取分教說有異。

    實皆通欤)問。

    攝大乘等說尋思觀。

    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等(等文)似所诠義名似法義。

    此即行者依華嚴等唯識教意作唯識觀。

    其自意識分别思惟如是似現。

    自心之外都無别物。

    無其自性無其差别(為言)其意言者是意識也。

    意識分别如語言故名意言也。

    所謂心中如說思也。

    如是思故任于意念所思之事心上現也。

    今此意言。

    華嚴經等諸唯識教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為言)重意雲。

    能诠法相非自心外。

    唯我自心謂有教法。

    所诠義相亦非心外。

    唯我自心謂有其義。

    此外都無取何為實。

    如是所取不可得故。

    能取分别亦不可得。

    如是如是修習力故。

    非法非義能所取。

    不思議智便得生也。

    言非法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能诠名。

    言非義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諸所诠。

    所取者能诠合非之也。

    非能取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諸分别(為言)攝論本釋可見之問。

    所遣諸相為是依他。

    為當所執。

    答。

    自心分别似外境現。

    所覺知者即是所執。

    今遣此相能似内相亦漸漸微。

    由此義故必得正智體會真如問。

    五重之中何重最要。

    将又每座曆觀之欤。

    答。

    未見解釋。

    且私推雲。

    雖皆深妙。

    而第一重尚為最要欤。

    何以然者。

    一切唯識本體故。

    後後重重從此開故。

    觀此所餘皆自備故。

    是故章雲。

    于一切位思量修證(雲雲)問。

    爾者此重觀法如何。

    答。

    此觀大意。

    子島釋雲。

    其遣虛之下遣遍計所執了者。

    觀依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