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心要决(后抄末)

首頁
    。

    其義何者。

    雖非其今能緣之心。

    凡于世間有妄為實之情計故。

    無漏依他微細似彼妄情計也。

    何必約其今能緣耶。

    又如後得智之證智而變現故。

    同彼證智雲似何失問。

    若爾何故唯識論說我法分别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

    今雲雖無我法分别而變似故。

    答。

    無漏依他亦名圓成。

    其相超過有漏色等。

    不可思議微妙甚深非諸世間喻之所喻。

    以今雲變似豈同妄法耶。

    同似中粗細隐顯輕重等别。

    不可為例欤。

    夫佛果功德三科攝不。

    護法親光師資不同。

    此不同豈遂乖。

    故宗家判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

    全不相違。

    明知無漏異有漏故或雲變似或不變似。

    二門不違。

    各示一門。

    凡夫見佛乃至我等拜舍利時。

    重重性相本質影像似不似等。

    思可知之問。

    有人難雲。

    唯識論破清辨宗雲。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為究竟者。

    依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

    彼特違害前所引經。

    知斷證修。

    染淨因果皆執非實。

    成大邪見。

    外道毀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

    但執非實故。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

    菩薩不應為舍生死精勤修習善根資糧。

    誰有智者為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為軍旅(文)今所成趣恐當所破(雲雲)雲何通之答。

    護法清辨二宗對望。

    其廢诠門都無诤論。

    彼此一同絕思議故。

    至其勝義寄诠談門。

    兩宗勝義乃緻乖角。

    清辨意者一切空故不可思議。

    護法意者非空有故不可思議。

    勝義寄诠如是異故。

    世俗法體随亦不同。

    所謂清辨俗谛諸法雖雲俗有。

    既真無故。

    從真見之唯有虛僞都無實義。

    護法俗谛雖雲虛假。

    勝義既是非全無故。

    從真見之非無實義。

    即聖智境。

    二宗之趣大概如是欤。

    而今所成護法勝義寄诠門也。

    于此亦有衆多門中依他法體似有義也。

    若爾清辨有為非實。

    妄倒虛僞全無非實。

    故論破雲成大邪見。

    護法依他名為非實。

    聖智境果似有非實。

    所以名為中宗抄理。

    何以非實之言相濫猥令例同。

    仍所難旨全不相當。

    本疏解釋及演秘等破有人意即在此欤問。

    若爾恐同外道妄見。

    彼不謂全無。

    但執非實故。

    答。

    此疑甚非。

    外道邪見不信因果。

    故毀謗之皆為非實。

    此非實言即是虛妄颠倒義也。

    今所成立豈其義耶。

    信因果故遮堅實。

    生滅自然有故。

    依他生滅非自然故。

    非自然者假似有故。

    由此應信大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

    因果等言是假施設等之輪文。

    其意在此。

    生滅若定實。

    因果言何假。

    仍不足言也問。

    外宗清辨差異未明。

    雲何辨之。

    答。

    清辨菩薩應真大士。

    時人稱之妙吉祥矣(理趣分疏)豈實過于外道邪見。

    以此聖言還以但是遮于學徒之偏執也。

    凡賢聖之破他宗志深可辨之。

    愚人如言執多萠奈梨果。

    可恐可*恐。

    今論破意。

    外道不立皆空勝義。

    清辨立之(為言)是即外道愚癡僻執非理不信但言非實。

    清辨妙智安立二谛。

    世俗非實。

    勝義皆空。

    今此空者空亦空故。

    空有皆遮入于真性。

    故彼真性空故離言。

    護法征之推處空見。

    深恐學之諸凡輩惡得其旨堕撥無執。

    我宗勝義無此過故(為言)清辨還破護法勝義推處有見亦可察之。

    當知二聖擊目示相(善珠釋)弘佛中道。

    彼非有門非空非有。

    此非空門非空非有。

    *彼三無為本入理大智也。

    三性法相大悲為末。

    本末具足一切皆備。

    *此三性為本法相大悲也。

    三無入理大智為末。

    本末具足一切皆備。

    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為他演說三性極深。

    遣相入理三無極深。

    是故本頌五位自證從無性門悟入之旨。

    文次分明。

    遮機離執如實見文矣(本經既雲。

    唯依此一自證之門必依無性。

    何及異端。

    三性自證即是無性。

    無性化他即是三性。

    全不違也。

    此猶大概。

    實互可通)問。

    若爾依他假似之體。

    思為假似即得知欤。

    将不思欤。

    若如前者。

    其當情相亦是所執。

    設雖思似示不稱故。

    何獨偏遮實有思耶。

    若如後者。

    雲何得知依他有相有分别智之所知故。

    答。

    今所遮思是妄思念。

    以此思念思為假似。

    有假似物即是增益。

    若思為無亦是損減。

    故止假似非假似念所見聞知色聲等境。

    是為依他如幻假似自相法體。

    諸現量心所得在此(有漏現量猶帶相縛。

    然微薄故名得自相)問。

    若爾依他色等諸法一向偏同世間假物欤。

    答。

    不爾。

    凡假實義形待不定。

    今所論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義門談也。

    具顯之者即有多重。

    一者所執為假(唯有假名)依圓為實。

    今此門意不相應等皆攝名實。

    此實之言豈實體實。

    但異所執設名實。

    二者于前實中不相應等名之為假。

    色心相性名之為實。

    今此門意如幻色等總名為實。

    此實之言豈定實實。

    但異假法施設名實。

    三者于前實中依他色等名之為假。

    諸無為法名之為實。

    今此門意。

    即識變理總名為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