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如微妙分别不及。
是即法空廢诠勝義。
前生空門即此空中方便一門。
其真如者即此真如一分義邊。
今此二空所顯真如即是前百法中無為。
此能顯空即是今言二空是也。
空者非單空。
空有皆空無。
是今所謂空。
即中道故。
無有一異俱不俱等。
如空花等性相都無。
此都無者即此空也。
深可思之。
問。
若爾前言以無自性名法空者豈不相違。
無自性者可單空故。
答。
誰言無自性是單無之無。
雖遮自然性全不妨他作。
不妨他作故不離緣生。
無其緣生法者即是假有也。
既不離假有之無自性故。
雖雲無自性非偏無之無。
有相無相俱不可得之無性也。
般若皆空即此義也。
問假我假法二種之假其義齊耶。
答。
假法雖假。
其體即法。
假我雖我其實非我。
實是法用相似分故。
由此義故理實而言。
但有假法都無我相。
故假我假假義更增。
雖增亦非全無相似。
若撥無之亦大邪見。
偏執之人恐難解欤。
問。
其法無我與人無我二種之我其義齊耶。
答。
夫言我者。
即是主宰自在義也。
設雖法我豈都廢之。
但人我者此義更增其相甚顯。
法我義分此義微細其相甚隐所以然者。
色聲香等一一法體如幻緣生。
本非主宰。
然其虛假執持體用念念生起。
相續流來微細相似有自然物。
所謂非色假似色等也。
迷于此分執為實有色聲等法。
名法我見。
此分難直雲常一主宰我。
五根五塵心心所等各各别别虛假相似。
自在勢力甚微隐故。
而此等法和合共成。
彼一一用互相資助。
極相似有一體之者不待衆緣長時常住自力獨存。
割斷自在威力強勝。
迷于此分執為實有人畜等物。
名人我見。
此分即是常一主宰增勝我也。
故二種我非齊等也。
問。
諸唯識觀皆法空觀耶。
諸法空觀皆唯識觀耶。
答。
諸法空觀皆唯識觀。
非唯觀皆法空觀。
何以故。
以有生空唯識觀故。
問。
若爾生空觀皆唯識觀耶。
答。
有生空觀非唯識觀。
所謂二乘生空觀也。
問。
菩薩所修單生空觀若唯識者其義雲何。
答。
假我假法俱依識變故皆唯識。
如上述畢。
識所變者相見二分。
四分之義如下所明。
四分安立
問。
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所緣之境。
若能緣外别有體耶。
若言爾者可違唯識。
若不爾者。
其體雲何。
若即是心既慮非慮體用各别。
如何即心。
若雖各别猶即心者其理最難。
恐不可得。
答。
一切境界皆自心用。
有為萬法心外無體。
凡厥心者慮知之法。
若無所知知何為心。
今此緣起理必然故。
心心所生自體轉變為一所慮所托之用。
今此所慮用為親所緣緣是名相分。
相分既現定有緣之能緣作用。
是名見分。
見分既起定有知之内緣作用。
今此用用名自證分。
此用既起亦定有知之内緣用。
此用名為證自證分。
此用既起亦定有知之内緣用。
是即返前自證分也。
心分既同應皆證故。
如是證知其用滿足。
故自證分緣于見分及第四分。
是故不立第五分也。
如是妙現能成立畢。
雖心與境慮非慮異。
皆一心用。
如幻虛假。
故唯識義能成立也。
其重意雲。
心若堅實者心難轉為境。
境若堅實者亦難為心内。
諸法從心起皆如夢境故。
虛假慮非慮無實能所取。
執誰為心外。
故一切唯識。
問。
若心能知法故心轉為境。
境亦所知法故境轉為心。
次設境體雖在心外。
心起緣之知慮法成。
何要心體轉為境乎。
次設相雖現自證直可緣。
必起見分用有何深理耶。
次設起見分。
心境二爰足。
何須見分外亦立自證分。
設立自證分。
見分通緣内。
以三分可足。
何須立第四。
例如自證分緣見證自證故不立第五。
次境所知故心定緣。
尤有其理。
其後三分皆能緣中之差别也。
何強知見。
乃至亦知證自證乎。
若不知者有何失乎。
次自證分亦是心用四分皆為用。
以何為心體。
抑唯識者心外無有别法義也。
唯立一心可以為宗。
雖雲心内法。
猶許非心法。
豈是心外無别法教。
答色聲等法質礙為體(定果色等雖無見無對。
對心猶是有質礙也)假令雖不為心所緣。
而猶可為色聲等法。
故無境體轉為心義。
諸心心所緣慮為體。
假令無被緣慮物者。
緣慮何物為緣慮法。
故心體轉必為境也。
是*即緣慮分别之法法中勝故有自在力。
能造諸法。
非緣慮法體性鈍劣。
豈堪體轉起緣慮用。
但不許心外實境者有多道理。
唯識等破外道小乘實我實法種種文理即皆是也。
不遑舉盡。
然今且舉阿毗達磨經中所說四智成就菩薩所觀略示其相。
言四智者。
一相違識相智。
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随業因力所見各别。
鬼見為火。
人見為水。
天見琉璃。
傍生見宅。
如是等見種種不同。
境若實有豈可如是随能見者業因差别種種轉變。
二無所緣識智。
謂緣過去未來夢等非實境時。
境非實有。
心現可得。
心若必托外境起者。
如是之時其事雲何。
以此例知一切境界。
三自應倒智謂若境體定實有者。
一切凡夫皆應是聖。
本來悟證心外境故。
若爾不假功用自然可得解脫。
何不然耶。
四随三智轉智。
謂三智者。
一随自在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