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太空城

首頁
    無法存活,更不用喝什麼咖啡了。

     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唯一的辦法就是穿上笨重的宇航服——盡管這種“笨重”與上個世紀的“笨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樣的話也就同樣沒法喝咖啡了。

     事實上,在需要穿着宇航服的地方,都是太空城需要檢測和維修的地方。

    盡管供人們身着宇航服直接享受宇宙風光的地方也不是沒有,但還是極少。

     張曉玮帶着郭威來到的這個“露天咖啡廳”實際上是太空城的一個邊緣地區,它是一片在巨大透明屋頂覆蓋下的寬闊空地。

    如果在夜晚的時候,你将在這裡看到沒有受到任何光污染的滿天繁星。

    而現在,卻正當百晝。

     在太空城裡,人們本來就保持着千百年來養成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太空城的原始設計中,它的自轉周期與地球剛好吻合,這也就更加強了人們這種習慣的保持。

     不過在白天,還是需要有一定的保護措施。

    比如在這個命名有欠妥當的“露天咖啡廳”,如果沒有透明屋頂的自動變色調節,直射的太陽光将穿透僅充填着氧氣的空間,把它所有的有害射線都慷慨地灑瀉到這些消閑者們的身上。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張曉玮和郭威舒适地品嘗着咖啡,而且張曉玮堅持要由她來請客。

     “這樣吧。

    ”張曉玮一副悠閑的樣子。

    “保密内容先不講,您能把背景材料先透露一點嗎?” “背景材料嘛……”郭威舉杯沉吟。

    “從哪兒說起呢?” “從最初的說起。

    ”張曉玮表現得極有耐心。

     “要是真‘從最初的說起’的話,那就要追溯到将近一個半世紀以前了。

    ”郭威皺着眉頭思索。

    “比如說1877年。

    ” “1877年?”張曉玮回憶着自己在中學時代和大學選修課上學習過的内容。

    “不是什麼特别的年代呀?美國的獨立戰争和法國大革命都已經勝利了将近100周年,歐洲的工業革命和歐洲的社會革命也進入了尾聲,而蘇俄的十月革命還遠沒有開始,此外沒有什麼特别轟動的大事呀?”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麼,但是從其他方面來看呢?”郭威擺出一副演講的架式。

    “比如說天文學。

    ” “天文學?”張曉玮的思路已經開始沿着郭威的講述前進了。

     9、曆史資料(二) “對。

    天文學。

    ”郭威正式開始了演說。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通過望遠鏡發現火星表面具有一些縱橫交錯的‘線條’,消息一經傳開,頓時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篇嘩然。

    ” “啊,這我可聽說過。

    ”張曉玮微笑着傾聽,不時地還要插上一兩句話。

    “當時這些‘線條’被認為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

    ” “你這所謂的‘聽說’途徑很可能不是來自科技或者科普方面的資料,而是那部著名的科幻小說……” “沒錯,威爾斯的《大戰火星人》。

    ”張曉玮搶着背出那部作品的書名。

     “嚴格地說應該是《世界之間的戰争》。

    ”郭威糾正道。

    “原文如此。

    ” “對。

    那個故事說的是,‘火星人’不遠萬裡來到地球,在老牌殖民主義者英國的首都倫敦展開了一場殖民戰争,害得人類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張曉玮一口氣吐出一大串成語。

    “但到了最後,‘火星人’卻不是被人類的武器打敗的,而是由于他們不适應地球上與人類相處多年共生共息的細菌和病毒,結果全軍覆沒。

    ”張曉玮講到最後時已是眉飛色舞。

     郭威聽到這裡時心中不禁一動,随即便歎了一口氣。

     “我說的不對嗎?”張曉玮看着郭威的臉色問道。

     “不,很對。

    ”郭威搖搖頭,從沉思中清醒過來。

    “其實對于火星生命的猜測,并不僅僅限于科幻作品。

    ”郭威繼續陳述剛才被打斷的科學觀點。

    “比如說天文學家還曾發現,火星表面的顔色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這是因為它的極冠在火星的冬天時可以擴大到緯度為50°以外的地區。

    因此在20世紀40年代,蘇聯科學家季霍夫還堅持認為,這是‘火星植物’因季節而枯榮變化的證據,并據此在蘇聯的高等學府中開設有‘火星植物學’的課程。

    ” “我記得好像還有人認為在極冠融化時,‘火星人’就用運河來引水灌溉。

    ”張曉玮插話道。

    “怎麼樣,我并不光知道科幻小說裡的内容吧。

    ” “那應該是後來的看法。

    ”郭威就此做了更為詳細的解釋。

    “在斯基帕雷利之後,由于更大倍數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人類發現以前的所謂‘火星運河’實際上隻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環形山和它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