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回 晴雪艳梅花 无限香光笼胜域 智囊擒宝月 千重剑气荡寒沙

首頁
    柳春見這所大莊院,直比哈密的宮殿氣勢還要莊嚴雄偉,莊後面伏波呷危崖翼然高聳,遙遙環列,宛若屏障,下餘三面也是衆山環繞,蜿蜒如帶,相隔俱在十裡左近,地勢已具形勝,五老莊便位列在山環内的一片大平原中間,占地不下三四百畝,房屋約以千數。

    外牆的前半略作圓形,迎面五座大門也作圓穹形式,每門相隔約四五丈,高大約在兩丈以上。

    門作黑色,上面各有兩個粗如兒臂大約尺五六的大銅環,上面銅釘密列,擦得湛亮,燦若黃金。

    四門俱閉,隻當中兩扇大開,門也較其餘四門高大。

    正面莊牆與門一樣,一色漆黑烏亮,映雪生輝,光可鑒人。

    居中門洞至少丈許厚薄,非磚非石,好似鐵質。

    五門以外圍牆,俱是七八尺丈許大小不等石塊堆砌而成,看去堅厚非常。

    大門内兩邊牆上各有一個小門,迎面一片半圓形五畝大的廣場,當中有一高約二十餘丈石土堆成的孤峰,雲骨撐空,勢欲飛舞,上面植有不少樹木,寒冬盛雪,葉已全落,枝頭布滿積雪,宛如玉樹瓊林叢生其上,隻是上面積雪厚才數寸。

    門内雪地也和門外大不一樣,僅比峰雪稍厚,卻是一律凍成堅冰,平勻若鏡,好似雪化成水又複冰凍之狀。

    各房頂上依舊玉積瓊鋪,雖無門外雪厚,最薄之處也有尺許。

    柳春大是奇怪,孫孝笑道:“你看這裡的雪和外面不一樣麼?我們五位老莊主,向推我姑父李三莊主主持,五門各通一位伯父的住處。

    此是前莊中門,乃姑父所居,不相幹的人,向不許走前莊,隻由後莊馬廄一帶入内,至多許在後廳相見。

    這匹馬已然來熟,早為它備有馬房,一過堆雲峰,它自會順跑道找去,你不用管了。

    ”說時,那馬忽将頭一昂,抖脫柳春手中缰索,緩步順峰右往裡跑去。

     孫孝接口道:“起初家父母伯叔俱隐居在川東巫峽鄰近深山之中,為避對頭尋找惹厭,于是移居。

    因姑父昔年來過,見這裡青山環繞,下有伏流,可以開渠灌田,使大片荒土變為沃野,又以白馬山周老叔父再四留勸,朋友情長,願意常時相見,暗中幫助,但不願住在一起,便和郝五叔運用人力和法力建此一片莊舍,把五家門人子女孫兒親族,是以前一齊隐居川東的全移了來。

    依了姑父和齊大伯父,五位老人連我姑母将來功行圓滿還要仙去,隻想為好友略盡人事,并避煩擾,無須踵事增華,我們又無人敢惹,大小有一住處已足。

    郝五叔堅持不肯,說五位老人以前樹有不少強仇大敵,尤其對頭恐我們與他作對,一見幾次堅拒,不肯受他籠絡,越發畏忌。

    他除宮門三兇外,還養有六十三名鐵衛士,内中頗有能者,一面還在到處物色奇材異能之士,對我們視若仇敵,早晚不免尋上門來,又加上周氏父子牽連。

    我們在此自然無礙,一旦道成仙去,這些兒孫徒衆就許吃人的虧,事前怎可不作深謀遠計?姑父一想也對,便由他去。

    郝五叔又是個精細機智專喜布置飲食起居的人,除建這全莊大小一千九百多間房舍外,又在莊門外安上鐵門,連門和外圍牆以及全莊地底均設有機簧埋伏。

    那晚譚霸來此陷入河渠底下幾乎送命,便是五叔用法術誘了來的。

    來的共有七人,走的是後莊,埋伏更多,不說你決看不出。

     現既許你登門,便算是一家人,以後來往日久就知道了。

    ” 五人邊說邊走,不覺繞過峰去。

    前面廣場盡頭乃是一座九開間的大廳,門外懸有一塊大橫匾,上寫“延晖堂”三個掌巢大字。

    環廳側種有不少修篁翠柏,俱是沙漠中極難見到的樹木。

    四外窗牗甚多,因在隆冬,窗均關閉,是門均挂有大紅錦緞暖簾。

    環廳兩側另有兩條丈許寬的松篁夾道的小徑。

    孫孝在前引路,并未進廳,徑由廳右松徑繞走過去。

    走完松徑,到了廳後,眼界倏地一新,現出許多樓台亭樹,樹木更多,到處長廊曲檻,畫棟雕甍,吃雪景一襯,分外顯得幽雅清麗,令人眼曠神怡,塵念為之一空。

    柳春問知此是前莊花園,因郝子美性喜府花,加以法力培養,能變化土質氣候,功奪造化,曆年又由蜀東舊居以及各地名山勝域移植了不少靈木仙葩,園中四時各有賞花所在,春秋兩季花種煩多,何止千百!競放芳華,缤紛滿目,美不勝收。

    現在歲暮隆冬,正是梅花淩寒吐豔之際,五老照例每日在園東北的香雪精舍中起坐,因來者不是外人,所以孫孝也未命人通報,徑領柳春走入。

    園中景物清麗,無不别具匠心,各有妙處,柳春急于想見這五位神仙中人,不暇浏覽,隻随定孫孝叔侄身後走去。

    連繞過了二十多處橋廊亭館,計程約有裡許,方始繞到香雪精舍。

     那地方偏在莊園左邊,原是五俠郝子美常往之所,冬天百花凋謝,三俠李清首不願郝子美過于颠倒陰陽時序,園中雪虐風霍,百花凋謝,隻這一地梅花獨盛。

    五老中隻郝子美祖籍姑蘇,不是川人,舊家又鄰近産梅名區元螟山,從小便愛梅花,未成道時,種梅已有獨得之秘,移家大漠莊以後,更把鄧尉、元蟆、銅井、西迹、超山、羅浮等産梅名區,凡是姿态清異、生自山凹岩谷險僻之地、不易為人發現的老梅,全用法力移植了來,因當地土厚水深,梅花不易繁殖,并為襯托起見,向陽圈出大半園地,掘一二十餘丈的大坑窪,再在裡面建下兩處精舍亭台,就以掘出之土堆砌山巒岩嗽,另建一極長的回廊,通到中部園景最佳之處,取名為“尋梅徑”,由中部起,順着這條回廊曲徑,高高下下,曲折往複,直到香雪精舍的入口。

    一路假山樓閣,亭館掩映,遮蔽入口,林木蕭森,形勢奇秀,人行其間,仿佛由山岩之下取徑入谷,并非平地降落,也看不出一點人工造成的形迹。

     柳春随着四小弟兄走完回廊,轉入一片修竹環繞的茅舍。

    經此一路曲折回旋,地勢已然低降甚深,人卻絲毫不曾覺察。

    柳春見沿途連經許多亭館樓閣,均未進入,卻引自己往這草房中走進,梅花更未見到一株,難道五老所居精舍,便是這所草房,梅花是在房後不成?前輩仙俠,就要晤見,由不得肅然生敬,語聲也自放低。

    孫環見他恭肅之狀,抿嘴笑道:“門還未進,你這樣拘謹則甚?”正笑談間,那茅舍中住着一家種菜園子的,看去仿佛像個小康鄉農,實是四老孫同康第三代弟子楊開,和沿途所遇多人一樣,見了來客與四小弟兄,互相通問,略一招呼便即分手。

    等穿過茅舍,推開白木闆門出去,眼界倏變,又是一番景象。

    那茅舍後屋依崖臨溪而建,門外原是一片菜圃和冬日伐冰之所,因值新年時至,俱都忙于年事,崖洞内藏冰巨窖冰已藏滿,隻有畝大小一片暖房菜塢,種着四時蔬菜瓜果,依舊青紅相間,結實累累。

    有十幾個穿皮棉矮襖的壯漢正在裡面采摘裝運,此外是在露天的,連那溪流俱被冰覆滿。

    由舍旁石闆小橋越過兩丈來寬一道淺溪,沿溪行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