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之無法。
即妄心所執之妄境也。
何雲思惟分别耶答。
當段釋(并)密嚴經疏第二。
出三性體雲。
分别性者。
但用分别妄心畫度行解為體。
又複人說妄心所執妄境為體者。
此言大謬(文)同第二雲。
一分别性名遍計所執性也。
言分别性者。
謂虛妄心稱畫計度不稱境故名為分别。
就能為名。
又此妄心于所執境遍計着故。
名遍計所執性。
非遍計心所執境界名遍計性。
此約能所合為名也(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此是性相二宗之不同也。
又章主破護法等。
是其随一之大義也。
一。
是故不得至三身(文)迷三無性所起煩惱配釋三身欤答。
爾也難雲。
見所引經文。
全不分配三身。
但總明能解能滅能淨得至三身。
今何雲寄顯三身耶答。
勝莊疏第四雲。
第二顯德。
謂于遍計所執自性通達無相悟入空性除遣所執。
至于化身。
又複由此通達實性。
即能永斷雜染依他。
至于應身。
得無上覺。
由此永斷客塵煩惱。
圓成實性及顯清淨。
至于法身。
是故諸佛具足三身(文)但于難者。
此等解釋。
雖分配三身。
而未顯别配之意。
若是約三性本末粗細。
如次寄顯三身本末欤。
尋雲。
其别配委意如何答。
一義雲。
無而忽有。
是名為化。
即似所執性配化身也。
酬因位萬行故名報身。
即似依他性假衆緣而生故。
寄依他性顯報身也。
寄圓成顯法身。
應知一義雲。
約粗細不同配三身也。
圓成是唯真非妄故屬法身。
依他是真妄相依故屬報身。
變化是但妄故屬化身也一義雲。
圓成是不生不滅故屬法身。
依他是因緣門法門故屬報身也。
報身答六度因所成法門故。
因緣義等故。
依他屬報身也。
變化是無而忽有法故屬化身也。
化身是更為利生所現。
化身色相。
皆是随情安立故。
無而忽有佛身也。
是故變化屬化身也(為言)。
尋雲。
能滅者染分依他性(文)依他有染淨二分。
今何但雲染分耶答。
折薪雲。
若淨分依他亦圓成實。
即是報身功德。
以不斷常故。
此不應滅。
若染分依他一切染法為過患故須滅也(文)。
一。
此有二義一約正使寄顯地前四位等(文)正使者種現中何耶答。
一義雲。
現行也難雲。
若四障現行地前除之。
其習氣者。
至地上斷之。
爾者四障種子。
何位斷之耶。
既彼地上唯斷習氣。
明知。
地前可雙除種現。
何但雲此約使現四障耶答。
義苑雲。
此約使現四障故。
現行伏滅也(文)準此現行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終教意判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種地上除習氣故。
縱雖寄顯門不可改此理。
今寄顯門。
偏是地前地上對論。
以明其所行等。
而隐彼初地入心。
斷使種子之義。
是即寄顯門之相也。
不可責盡理無相違。
七日
一。
謂以闡提不信障使滅已(文)闡提不信等四障。
如次十信三賢除之欤答。
爾也難雲。
四障之中後二所知障(雲雲)縱雖終教意。
何地前可斷所知障耶。
就中唯識論中。
下乘般涅槃障。
第五地斷之(雲雲)是以慈恩大師唯識義中。
引寶性論四障畢。
第三所知障五地斷。
緣覺舍心障七地中斷(雲雲)如何答。
無上依經佛性論等所說。
地前四位伏四障事分明也。
不可及異端。
但唯識論(并)他宗解釋。
依種子斷位故無相違。
尋雲。
以四障寄地前四位(雲雲)何教心耶答。
下多分約終教(雲雲)付之十信既成位。
尤可始教義如何答。
折雲。
若約寄正使地前除習氣地上淨二義雙明故雲終教。
若單取地前四位亦即始教故。
今章約大分說也(文)。
一。
二以外道我執障寄以翻顯十解位等(文)以信樂大乘等四行為能治。
以闡提不信障等四障為所治欤答。
爾也難雲。
先能治之道生。
可滅彼所治之障。
何今雲先滅闡提不信等四障得信樂大乘等四行耶答。
當段之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當章釋滅四障得四行。
經論述修四行滅四障各有其理。
更不相違。
可心得置也。
尋雲。
其不相違心如何答。
其所以者。
闡提外通等四人。
于十信住行等之四位。
善根内熏善友外催。
小信大乘之理。
聊發大悲心滅不信之障。
乃至除衆生之執斷惑障了。
後彌信大乘深起大悲。
是以信樂大乘等之四行。
望初起者。
四障未盡之前。
正圓滿者。
斷惑障了後也。
所以經論意。
且付初起判也。
當章釋正望圓滿故無相違。
一。
為我德因(文)以翻顯十解位成般若行為我德因欤答。
爾也難雲。
若斷我者。
反可得無我。
何為我德耶答。
當段雲為我德因(文)但于難者。
我執我者。
是小我故。
以自他差别為本。
然今斷小我者。
得涅槃大我故。
以自在之義為我德因故無相違。
八日
一。
成破虛空器三昧行(文)破虛空三昧者。
何位得之耶答。
十行位得之也難雲。
佛性論第二雲。
從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文)既地上所得也。
何于十行位成此三昧耶答。
當段雲三聲聞畏苦障○銀輪王報(文)但于難者。
修定因行故無妨也。
指事有此問答。
有雲。
地前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