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處。
業報。
如是種種不同衆生。
所見亦異(文)。
探玄記釋此文雲。
今細尋此文。
及準兜沙經。
此乃是所化衆生。
非是能化之佛。
以此句長是西國語法。
應雲。
教化一切種種身等乃至不同之衆生為一句。
所見亦異别為一句。
義即可解(文)。
此釋意雲。
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佛。
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乃至種種業報等不同衆生(為言)。
西國語法用長句故。
以之為一句也。
所見亦異者。
非隻衆生種種身種種名乃至種種業報等差别不同。
心中懷見希望各異(為言)。
以之别為一句雲也。
名号品同本異譯兜沙經雲。
是蔡呵祇刹土四面種種人。
各各異身體。
各各略名。
各各異色。
各各有長短。
各各有壽命。
各各有形類。
各各有思想。
各各有念。
各各異有聲。
各各有聞佛聲。
衆生各各異身各各異名等見。
故探玄記中。
上雲。
今細尋此文。
及準兜沙經。
此乃是所化衆生。
非是能化之佛。
下述。
兜沙中名各各有聞佛聲。
以兜沙經為證據。
成所化衆生之義也。
加之孔目章中。
亦釋所化衆生之旨。
列祖定判仰可依憑也。
但探玄記釋。
非如疑難。
得經文意。
其趣既成之畢。
全非相違哉。
次于清涼大師釋者。
彼依八十華嚴經文也。
即見彼經文标段雲。
諸佛子。
如來于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
種種身種種名等。
結文說令諸衆生各别知見。
故任經現文釋佛身也。
惠苑師釋其意同之。
是則六十·八十兩經現文非一同故。
師資定判其意各别欤。
重難雲。
今此經文欲明淨土相。
尤可約能居佛說之。
何辨所化衆生分齊不同哉。
答。
探玄記中會此疑雲。
但為佛土平等無别可别故。
寄于化衆生差别。
以辨土海差别之相(文)。
孔目章釋。
其意同之。
可引見之。
問。
名号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
爾者香象大師依兜沙經意。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依梵本及兜沙經。
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文)。
付之依宗家定判見兜沙經文雲。
各各異名。
各各異色。
各各有長短。
各各有壽命。
各各有形類。
各各有思想。
各各有念。
各各異有聲。
各各有聞佛聲(文)。
雖有各各之語。
無置種種之言。
若爾探玄記解釋。
豈不背彼經文哉。
答。
任探玄記釋。
梵本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見。
梵本若有種種言者。
譯彼梵本之時。
設雖何經。
豈不置種種言哉。
故見兜沙經文。
雲種種人各。
置種種言也。
但于彼經各各異名各各異色等之文者。
雲種種雲各各。
其言雖異。
其意是同欤。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何以故。
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
教化一切種種身。
種種名。
處所形色。
長短壽命。
諸入。
諸根。
生處。
業報。
如是種種不同衆生。
所見亦異(文)。
玄四雲。
第四征體辨相中○此種種身等。
有諸德釋為佛身等。
是故下辨名号不同。
則釋種種名也。
今細尋此文。
及準兜沙經。
此乃是所化衆生。
非是能化之佛。
以此句長是西國語法。
應雲。
教化一切種種身等乃至不同之衆生為一句。
所見亦異别為一句。
義即可解。
但為佛土平等無别可别故。
寄于所化衆生差别。
以辨土海差别之相。
于十句中。
初一總舉五蘊身差别。
二依身立名不同。
三身在一切處。
四随種種處有種種形。
色謂白黑等。
五随有身形命有修短。
六識體取得諸境。
或修行證得分齊。
七境體入根。
或智能入法。
或悟入門異。
八略唯六根。
廣二十二根。
或信等五根。
或利鈍生熟等。
如下第九回向諸根海處說。
九諸趣差别。
或四生五趣。
如生行稠林等。
十業異報殊。
如業行稠林等。
依梵本及兜沙經。
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
存略故爾。
是故結雲種種不同衆生也。
所見亦異者。
非直業報依正差别無邊。
心中懷見悕望各異。
兜沙中名各各有聞佛聲。
又亦前九句辨報差别。
第十明業差别。
此顯見差别。
又說此衆生差别分齊為土海相者有三義。
釋如上标中不思議處辨。
可于此思之用耳(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如來于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
種種身。
種種名。
種種色相。
種種修短。
種種壽量。
種種處所。
種種諸根。
種種生處。
種種諸業。
種種觀察。
令諸衆生各别知見(文)。
疏三上雲。
第四廣顯難思○十句不出三業。
一身為總相現十法界不同。
故雲種種。
二名以召實。
次下廣辨。
三金銀等色不同。
三十二相等異。
四形有長短。
三尺丈六乃至無邊。
五壽命限量。
或無量劫。
或不滿百年。
下至朝現暮寂。
六處。
謂化處染淨等殊。
七根。
謂眼等随感現異。
八生處。
有刹利等别。
九依語之用。
随方言音施設非一故。
十觀察者。
周旋顧盻以應群機。
又觀存亡安危可不。
智照諸境示有多端。
下結意雲。
令諸衆生各稱己分而自知見得調伏耳(文)。
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
解種種身等之經文。
就佛身所現釋之。
文廣故不抄之。
可引見之。
孔目一雲(十種淨土章)。
一乘淨土依憑有十。
為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
教化一切。
一有種種身。
二有種種名。
三有種種處所。
四有種種形色及有種種長短。
五有種種壽命。
六有種種諸得及以諸入。
七有種種諸根。
八有種生處。
九有種種業。
十有種種異報。
如是種種不同。
衆生所見亦異。
問。
欲明淨土。
何故乃辨衆生分齊不同。
答。
佛土自融。
與法界等。
無别可别。
何以故。
由是佛土稱法界故。
若欲取别知其分齊。
依衆生心業行增減定水升沉清濁差别。
印成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