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與十地經同。
為令衆生增愛敬故。
律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法。
梵王來請。
憍陳如等根方熟故。
又有說雲。
夏安居後方度五人。
十二遊經。
始成道後。
二一年方度五人。
智度論說五十個七日不說法此皆諸部宜見不同。
未可和會。
然今解者大乘以法華為正。
此說通行四谛法輪故。
三七日若唯說大乘法輪。
十地為正。
第二七日說十地故(文)。
決擇前後意第七已下
十七。
問。
當段前後者。
其相如何答。
今章前後者。
是一代前後也。
上章教起前後。
前後者。
最初頓說。
前後說合也。
是故兩章前後義各别問。
上章一乘三乘前後差别如何答。
上章意。
一乘是唯前無後義也。
三乘是亦前亦後義也尋雲。
三乘亦前亦後者。
諸經相望一代通互亦前亦後義有之欤答。
不爾三乘第二七日所說是亦前義也。
第二七日以後所說三乘是亦後義也。
諸經相望。
互非作前後也。
一義雲。
今章前後。
上章前後。
更不可有差别。
今章本意。
上章前後決擇合之。
總自計前後義更無不同欤。
十八。
問。
十門次第。
是淺深次第欤答。
第一至第五者。
是淺深次第也。
又第六至十者。
是又淺深次第也。
若初始終聞小。
第六始終聞三對。
第一淺第六是深也。
是故十門皆淺深有二重不同可雲欤。
第一始終聞小。
第二第三兩門始小後大也。
第四始漸終頓機。
第五是始終聞頓機。
小始終頓四教相望。
論一一淺深也。
第六是始終聞三。
第七始三終同(分諸乘中機也)第八始三終别(雖本末中機也)已上二門。
是同教中二機之入門不同也。
第九第十兩門。
始終聞别機也。
是華嚴普法正為。
就中第九是始終聞因機。
第十始終聞果機。
第六始終聞三之中可含始終頓三教也同是三乘故。
四門于圓教中。
于同開二門。
于别開二門也總意。
彼五門淺深。
是除小乘始終頓圓四教中。
亦重論淺深也問。
此十門如何相對乎答。
初三門小乘三乘以相對也。
四五兩門。
是漸頓相對也。
六七八三門。
即三乘一乘以相對明之也。
九十兩門。
即是因果相對師之講說之趣。
十九。
問。
第一始終聞小類中。
如來在世一代之化儀。
始終聞小之義。
明如何出滅度後諸部異說證之乎答。
如來滅度後。
小乘異執紛紛。
更不信大乘之義舉在世始終聞小義顯也可思之。
二十。
問。
第九始終頓圓中雲。
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文)此文是何意乎答(抄三上有釋)鈔三上雲。
有雲。
佛無色聲。
總有五義。
一遮過顯能。
二真俗二谛。
三傳古非作。
四悲願所成。
五本質影像。
初者為遮過患故雲不說。
非顯實德故。
說非無。
如十卷楞伽第八雲。
如來不說堕文字法若人言如來說堕文字法者。
經即妄語。
佛性論第二雲。
如來無有色聲粗相功德可得。
兜率偈雲。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複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此上皆顯有過失之色聲。
則佛非有。
無過失之色聲則佛非無。
二真俗二谛者。
真谛離相故明無說。
俗谛随機故非無說。
仁王觀空品雲。
若有修習說聽即無聽無說如虛空。
法同法性。
一切法皆如也。
三傳古非作者。
謂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
非自制作般若論雲。
須菩提言。
如來無所說。
此義雲何。
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
餘佛不說故。
四悲願所成者。
謂佛所有無盡三業應衆生者。
皆是曠劫悲願為因。
順衆生感非自所有故。
說佛果無有色聲。
然即以此為他為自故亦有說。
下文雲。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顯現自在法。
亦此意也。
五本質影像者。
謂佛三業平等。
普應無彼差别影色聲故說非有。
然即與彼差别聞見。
為增上緣。
因質有影故說非無。
下經雲。
諸佛無有法。
佛于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謂說如是法。
由上五義會諸聖教。
說默無礙。
皆悉有理。
然上五義。
刊定記有而引文雜亂。
今上所引。
頗為改易。
所以疏不引者。
以不出楞伽二因故。
謂初一即緣自說法。
自所得法即是證道。
證法在已離過顯德。
次三緣本住法。
本住即古先聖道。
二即所證。
三四即教道。
傳古非作者。
即古先聖道。
悲願所成即兼因果耳。
其本質影像。
但通相說。
本質無者。
順自所證故。
影像有者。
順古聖人。
即體用故。
故雲宗通自修行。
說通示未悟。
不出此二故略不明但引不說之文即知有不說之義耳。
小有異相故今叙之。
上雖說默之由。
皆兼有說之意。
故思益第三雲。
如佛所說汝等集會。
當行二事。
若聖說法。
若聖默然。
何謂說法。
何謂默然。
答雲。
若說法不違佛。
不違法。
不違僧。
是名說法。
若知法即是佛。
離相即是法。
無為即是僧。
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
因四念處而有所說。
名聖說法。
于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
斯皆正說之說。
心契法理。
即不時耳。
明非緘口名不說耳。
餘門可知(藏教所攝竟文)師至講今章不說一字之字之時。
依彼鈔釋義之趣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