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六

首頁
    言乘教開合。

     章于中有三下。

    二辨相。

    亦二。

    初總分。

    二别釋。

    今初。

    宋本雲。

    于中有三。

    初約教開合。

    二以教攝乘。

    三諸教相收(已上)和本唯雲于中有三。

    脫列章也。

    準前後章列門者好。

    先标列已。

    後随釋故。

    和本宋本。

    少少文句有無廣略。

    此例極多。

    如十門标章。

    和本雲建立乘第一。

    教義攝益第二。

    乃至所诠差别第十。

    宋本雲第一建立一乘。

    乃至第十義理分齊。

    唐和一例。

    舉數前卻。

    此等前卻。

    義理不乖。

    又由文增減。

    有義相違焉。

     章初約教者下。

    二别釋。

    三段自别。

    初約教開合。

    亦二。

    初标分。

    二随釋。

    今初。

    言初約教者。

    宋本亦同。

    彼前列中。

    具立号故。

    言然此五教等者。

    義苑雲。

    示意總标也。

    謂本末更收。

    漸次融會。

    從一至五。

    亦會取諸說(已上)此五義中。

    初唯一合。

    第五唯開。

    中通二。

    義苑記主。

    會取諸說者。

    清涼建立總會通一門。

    會取一音教等師義。

    顯教開合。

    不相乖違。

    準彼見此五重開合。

    任運會取前諸師說。

    探玄直明五教開合。

    全同此門。

    而亦容有會取諸師所立之意折薪記主。

    亦依此門。

    存會取前諸說之義。

     章一或總為下。

    二随釋。

    即有五重。

    而細科繁厭。

    總通釋之。

    義苑雲。

    或總為一等者。

    謂根本枝末法輪。

    唯是如來一大善巧。

    攝生方便。

    一音所演。

    則菩提流支。

    立一音教者。

    不失道理。

    或開為二者。

    謂别教一乘。

    真顯本法。

    一向不共衆典之洪源故。

    二末教。

    謂前之四教。

    小乘名。

    同始教存三乘也。

    終頓二教明一乘。

    由是對三顯故。

    同前始教亦入屈曲之數。

    則前四教。

    皆屈曲收。

    别教一乘。

    方是平道。

    此同印公平道屈曲。

    又名究竟者。

    一乘也。

    普解普行故。

    乃方便者三乘也。

    别解别行故。

    則信行禅師。

    以四乘為二教。

    亦與此相順。

    或開為三者。

    謂一乘則是露地大白牛車。

    三乘是臨門三車。

    小乘是臨門所引故。

    此正順四乘。

    則光宅判四乘教。

    亦有理在。

    又梁論雲。

    如來成立正法。

    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三乘。

    三立一乘。

    第三最勝。

    亦同此說。

    但彼一在後。

    此一在初耳。

    或分為四者。

    謂小乘同愚法。

    約曆位無位開漸乃頓。

    故分為四。

    總合二三。

    以為漸教。

    餘皆如名。

    或散為五者。

    如上約義正判。

    此上會取諸師之教。

    多順清涼。

    有不同者。

    文勢别故。

    轉義而會。

    方見今宗。

    從微至着。

    曲盡幽玄。

    統收諸說也(已上)探玄四教。

    具舉二義。

    後義如今。

    其初義者。

    玄雲。

    于上共教中。

    約存三泯二。

    開兩教。

    故為四。

    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華等。

    四别教一乘。

    如華嚴等(已上)同教三乘。

    即是始教。

    同教一乘即是終頓。

    故知同教本同于終頓。

    清涼同教。

    言頓同實者。

    即當此門。

    兩祖一同義。

    義苑所釋。

    會取諸師。

    複古集成。

    直消文相。

    無會取義。

    容自在之。

    餘記所解。

    恐繁不引。

     章二以教攝乘下。

    是第二門。

    亦二。

    初标分。

    二先明一乘下。

    随釋。

    二科自别。

    初明一乘。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别教一乘下。

    随解。

    教教之下。

    有四雲雲。

    有應陳故。

    而宋本皆無。

    後人除之。

    而雲此約頓教此約終教。

    有約字好。

    可加和本。

    和本無故。

    義苑記主。

    釋其五種一乘之義。

    今具引之。

    即成釋此雲雲之義。

    即彼疏雲。

    别教一乘者。

    十十法門。

    迥異諸宗故。

    同教一乘者。

    同頓同實。

    該收諸教故。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絕想一乘。

    如楞伽者。

    是彼明五法空寂之義。

    何者謂迷如。

    以成名相。

    妄想是生。

    悟名相之本如。

    妄便稱智。

    則無名相妄想。

    故雲絕想。

    唯如智矣。

    智因如立。

    智體亦空。

    如假智明。

    本來常寂。

    故曰一乘。

    約佛性平等為一乘者。

    涅槃雲。

    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

    則是佛性中道。

    統收真妄。

    謂之平等一乘耳。

    密義意一乘如八意者。

    義見上文一乘中也(已上)言密意一乘者。

    宋本雲。

    密義意一乘也。

    始教大乘。

    三乘為實。

    一乘是密。

    三乘道迹。

    同一無性。

    故雲一乘。

    而實三乘。

    顯了差别。

    故雖言一。

    名存三一。

    此五種一。

    皆大乘教。

    小乘教中。

    都無一義。

    問。

    上明小乘教三中雲。

    聲聞法。

    緣覺法。

    及佛法。

    即雲佛法。

    豈非一乘。

    一乘即名佛乘法。

    故演義通外難中雲。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乃至)以有大乘故。

    不得名小。

    彼教之中。

    立有菩薩。

    謂是大乘(已上)此明天台三藏教名。

    既言大乘。

    何不名一。

    答。

    小乘教中。

    對二乘人。

    菩薩因果名為佛法。

    大乘之名。

    對望亦爾。

    非實大乘。

    故不名一。

     章二明三乘下。

    二明三乘。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小乘中三下。

    随解。

    言小乘中三乘者。

    聲聞四谛。

    緣覺因緣。

    菩薩六度。

    此是因行三乘。

    各别三乘終極。

    皆斷三界見修煩惱。

    果成羅漢。

    是故如來。

    亦名羅漢。

    如四分律等說。

    佛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

    令得應果。

    即雲通佛有六羅漢也。

    此約有餘涅槃而明。

    若約無餘。

    即皆入滅。

    玄記小三别同亦爾。

    言始教中三等者。

    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