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三

首頁
    彼時世。

    準例易知。

    言各執一義者。

    護法唯執有門一義。

    清辨唯取空無一義。

     章答此乃相成下。

    二答。

    亦二。

    初直明無違。

    二釋二師意。

    今初。

    二師各取有空一門。

    相貌極違。

    既是相違。

    似是相破。

    然探義意。

    互相成立。

    言有成空。

    言空成有。

    故相成。

    非是相破。

     章何者為末代有情下。

    二釋二師意。

    亦二。

    初别顯二師意。

    二合顯二師意。

    初中亦二初顯清辨意。

    二顯護法意。

    初中亦二。

    初出機情。

    二顯宗旨。

    今初。

    言根機漸鈍者。

    佛在世時。

    領佛語者。

    必定即是利根上機。

    佛滅度後。

    總是機鈍。

    于中正法。

    像法。

    末法。

    漸薄鈍根。

    有其階降。

    上言前代。

    是指正法。

    馬鳴龍樹。

    正法中運。

    提婆青目。

    漸向季候。

    無著世親。

    正法季運。

    今言後代。

    即是像法。

    而有初中後等不同。

    護法清辨。

    像法初運。

    或漸經時。

    依法上故。

    此等論師。

    四依菩薩應利鈍機。

    出世弘法。

    非指彼大士。

    言利根鈍根。

    利鈍之相。

    約事不同。

    且如空有。

    利根領悟空有相即。

    鈍根不爾。

    見有則空外别存不知不異空之故。

    見空則有外别立。

    不達不異有之故。

    今是清辨。

    為成護法之有。

    破衆生所應執妄有。

    至窮極之處。

     章是故清辨下。

    二顯宗旨。

    亦二。

    初正顯。

    二結成。

    初中亦二。

    初順顯。

    二反顯。

    今初。

    言破依他有者。

    此即破折末代衆生所應執着。

    此末代者。

    護法已後。

    前言末代。

    應此時故。

    畢竟無者。

    破無所遺。

    若有所遺。

    妄不盡故。

    妄若不盡。

    妙有不顯。

    護法所立。

    是極妙有。

    為顯妙有。

    破衆生執。

    是故清辨。

    成護法有。

     章若不至此下。

    二反顯。

    言徹底性空者。

    破妙有上執。

    無有所遺者。

    即至有之極處。

    極處即是空。

    妙空不異有。

    故還得有。

    嘉祥師雲。

    一源不究。

    則戲論不滅。

    毫理不盡。

    則至道不彰。

    以無源不究。

    群異乃息。

    無理不盡。

    玄道始通。

    是以新文。

    遍排衆計(已上)彼明三論遍破諸計(外道。

    毗昙。

    成實。

    有相大乘)直顯無依無得玄道。

    此明破破依他上執。

    直得無礙妙有。

    可以為例。

     章是故成有故下。

    二結成。

    所成有者。

    是護法妙有。

    名表德有。

    所破有者。

    是衆生妄有。

    名遮情門。

    破有至空。

    還得此有。

    此至空者。

    若望護法。

    是表德空法之正理。

    不異有故。

    若望衆生。

    是遮情空。

    破情不遺。

    至極空故。

    遮情所至。

    表德所至。

    體是一味。

    約門有異。

     章又彼有情下。

    二顯護法意。

    此段義理。

    全同清辨。

    反彼門故。

    準例可見。

    于中為二。

    初出機情。

    末代衆生。

    容随空故。

    二是故護法下。

    顯宗旨亦二。

    初正顯。

    亦二。

    初順顯。

    二以若有滅非真空故者。

    反顯。

    二是故本故下。

    結成并準上知。

    翻例易故。

     章以色即是空下。

    二合顯二師意亦二。

    初正顯。

    二結顯。

    初中亦二。

    初順顯。

    二反顯。

    今初。

    言色即是空者。

    明有即空。

    亦事即理。

    般若教中。

    明諸法空。

    始自五蘊。

    終至種智。

    八十餘科。

    一一曆陳。

    今且五蘊。

    先約色蘊。

    玄奘所譯。

    般若心中。

    明色蘊已。

    雲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

    所空諸法。

    無不包攝。

    色法舉體。

    全是空無。

    非色滅盡方是空。

    無舉體空故。

    空不異有。

    不異有故。

    雖空非斷。

    以非斷故。

    即是真空。

    名真谛中道。

    清辨菩薩。

    所立如是。

    言空即是色者。

    空之舉體。

    全是色有。

    非空是物空外有色。

    舉體有故。

    有不異空。

    不異空故。

    雖有非常。

    以非常故。

    即是妙有。

    名俗谛中道。

    護法菩薩。

    所立如是。

    言二義镕融舉體全攝者。

    空有相即。

    名為镕融。

    清辨之空。

    以有為空。

    是故空中。

    攝護法有。

    以是不異有之空故。

    故空舉體。

    全攝有也。

    護法之有。

    以空為有。

    是故有中。

    攝清辨空。

    以是不異空之有故。

    故有舉體。

    全攝空也。

     章若無後代下。

    二反顯。

    言二理交徹者。

    色有徹空。

    空理徹有。

    言全體相奪者。

    以空奪有。

    有即全空。

    以有奪空。

    空即全有。

    交徹是雙照。

    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相奪是雙遮。

    有即空故非有。

    空即有故非空。

    言甚深緣起者。

    空有無礙。

    不隔别故。

    此緣起法。

    總名中道。

    于中無性緣起。

    名俗谛中道。

    緣起無性。

    名真谛中道。

    雙照二門。

    名二谛中道。

    雙遮二門。

    名非真非俗中道。

    雙遮雙照不二。

    名遮照中道一緣起法。

    具此五重。

    名甚深緣起。

    依他性法。

    二師名立融攝和會。

    成緣起法。

    問。

    二師各一門。

    不應成法耶。

    答。

    和會二宗。

    故立此義。

    各舉一門。

    镕融成故。

    若互立一。

    雖舉一門。

    而無不融。

    互相攝故。

     章是故相破下。

    二結顯。

    門論疏中。

    先舉有空各立之義。

    後會二宗。

    成立一味平等宗旨。

    此約無著龍樹。

    和通。

    然後問答和會。

    護法清辨二義。

    今同今章。

    彼疏委悉。

    披對可見。

     章是故如情下。

    三結成。

    上出斷過。

    因施問答。

    和會二宗。

    今至此文。

    還結斷過。

     章又若說無法下。

    二常過。

    此即轉成。

    非當體過。

    既執無法。

    即橫計有。

    非緣法。

    故成常過。

     第三明俱是過。

    亦二。

    初準判。

    雙執有無。

    是故即具前二句中。

    各斷常過。

    二問若據上來所說下。

    問答。

    文義易見。

    第四明俱非過。

    亦二。

    初直明。

    既是戲論。

    故成非理。

    二何者以其執者下。

    釋成可見。

     第三出遍計四句過。

    亦二。

    初标門。

    二若計所執下。

    辨相。

    四句自别。

    第一有之過。

    言聖智所照理應不空者。

    聖智所見。

    遍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