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五

首頁
    之。

    是故六義自然具足。

    若立其名。

    應言有不待緣等。

    或言不待因。

    亦不可遮妨。

    言望他果成疏緣故不具六者。

    種子之果。

    名為他果。

    增上為自。

    種子為他。

    谷麥等果。

    即彼之果。

    以水土等。

    望谷麥界。

    即成疏緣。

    既是非因。

    故雲疏緣。

    以疏緣故。

    緣中無六義。

    言親因望他亦爾者。

    以親因緣。

    望增上果即成他果。

    非親因緣所生故。

    既是他果。

    故親種處。

    不具六義于此門中。

    總有四句。

    一親因生自果正具六義。

    二疏緣成自果亦具六義。

    以增上緣之自果故。

    三疏緣望因之果。

    四親因望。

    疏緣之自果。

    此二因果。

    疏遠非親。

    不具六義。

     章問果中有六義不等者。

    第五果無六義。

    亦名果唯空有。

    親因成果。

    此因望果。

    因處具六義。

    望果具有有力無力待緣等故。

    若果望因。

    果處不可有有力等。

    唯有空有二義而已。

    一切諸法。

    若因若果于一切時及一切處。

    無有不具空有義故。

    是故果中。

    有空有義。

    言謂從他生無體故是空義者。

    法本不自有。

    從他而有。

    既從他有。

    故有非有。

    即成空義。

    言從他者。

    是從因故。

    言翻因故是有義者。

    此明有義。

    翻字寫誤。

    宋本雲酬因故是有義。

    故酬字正。

    言酬因者。

    因處必有取果之用。

    與果用。

    由此二用。

    即有果故。

    既果現有。

    成有義。

    雲若約互為因果說等者。

    以此為因。

    以彼為果。

    即以此果為因。

    即以此因為果。

    同時相因。

    同時成果。

    是名互為因果之相。

    猶如來蘆互相依持。

    作建立因。

    為建立果。

    又如燈火事熱器燋炷。

    發明破暗。

    互為因果。

    成燈火事。

    如是内法十二因緣。

    互為因緣。

    互為因果。

    轉識賴耶。

    互為因緣因果等法。

    一切為因。

    多具六義。

    及具空有。

    一切為果。

    唯有空有。

    無有六義。

    雖有空有。

    而無六義。

    有六義時。

    必有空有。

    以空及有成六義故。

    言為他因時者以因所生果。

    為他因之時。

    既是因門。

    故具六義。

    言與他作果時者。

    以此親因。

    為他果時。

    雖體是果。

    以因為門故。

    此因中具足六義。

     章問若爾現行為種子因等者。

    第六種有六義。

    此問因依前答而來。

    前所立義。

    雖所生果。

    而作因時。

    必具六義。

    是故征難。

    言現行為種子因者。

    第八所持種子之中。

    必有七轉現行之因。

    是親因緣。

    此親因種。

    随應生起七轉現行。

    此是種子生現因果。

    此七轉識現行之果。

    随應熏成七轉識種。

    及相分種。

    亦熏第八種子。

    此即能熏七轉為因。

    現行作因。

    名果為因。

    所熏七轉識等種子。

    以為其果。

    種子作果。

    名因為果。

    此即現行熏種因果。

    既是現行熏種因果。

    此因門中。

    應具六義。

    言果還作其親因故。

    言随勝不具者。

    本末種者。

    雖有為果。

    體是種故。

    于果有用。

    因具六義。

    具六勝故。

    故雲随勝。

    言論說者。

    唯識二雲。

    然諸種子。

    略有六義。

    依此文故。

    言種子六義。

    種子勝故。

    必具六義。

    對瑜伽論種子七義。

    故唯識言略有六義。

    言此約初教者。

    約教明之。

    上是始教。

    雖有現行熏種子義。

    就殊勝。

    言種子六義。

    言若約緣起秘密義等者。

    此約終教圓教陳說。

    本覺真如。

    随無明熏。

    漸粗漸強。

    三道輪轉。

    真妄和合。

    成梨耶識。

    染淨二分。

    不二而二。

    事法熏習。

    成事種子。

    此種子中。

    有所熏氣分。

    是事種子。

    其性是理。

    此真如法。

    與熏氣合。

    既流轉因。

    亦是反流歸還之因。

    染淨皆種。

    種子之性。

    是本覺理。

    此二總通。

    為親因緣。

    是終教等。

    深教所談。

    非唯第八有此六義。

    亦七轉識現行法中。

    亦皆真如淨法潛流。

    此現行識。

    其自體淨。

    本覺真理。

    總通熏成後念七轉識等種子。

    是故現行果作因時。

    必具六義。

    真理遍故。

    真有六義。

    攝事現行。

    與理非異。

    現行之法。

    具足六義。

    還成因故。

    是名緣起秘密之義。

    始教粗淺。

    不知深故。

    對彼故言秘密義。

    言以此教中六七識等亦藏是如來藏等者。

    即如次前陳述真如随緣作故。

    是故本識所具六義。

    全體乘下。

    即在現行七轉識中。

    轉識是果。

    望所熏種。

    名之為因。

    所熏種子。

    名之為果。

    上言互為因果。

    果為因時。

    具六義者。

    即此終教圓教妙義。

     章第三句數料簡等者。

    分别諸法。

    不過四句。

    兩單雙亦。

    雙非為四。

    初二影略互顯為二。

    初單顯下。

    是單影顯。

    次單影之下。

    是單互顯。

    第三兩亦之下。

    俱非。

    第四俱非之下。

    俱是。

    亦名二互俱是俱非。

    是故四句同時具足。

    無有相離。

    言有前後。

    言初約體有無而有四句等者。

    約法自體。

    有空有義。

    法有無性空。

    緣生似義故。

    空有二門。

    無暫相離。

    故随法法。

    有空有義。

    此約諸法自體性故。

    言一是有者三性因果。

    決定不定。

    是有有力不待緣故。

    于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