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三

首頁
    外有一。

    一外有三。

    勝劣淺深。

    差别天隔。

    故立十門。

    明其不同。

    故法相三論并三車義。

    天台華嚴俱四車宗。

    光宅太子。

    即同華嚴故。

    昔仁壽嘉曆。

    依于。

    宣旨。

    以光宅法花疏。

    附華嚴宗。

    厥後此宗學者。

    習玩彼疏。

    永世弘敷。

    于今不廢。

     章一權實差别下。

    二正陳。

    即有十門。

    不分自别。

    第一權實差别。

    此中亦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此門大意。

    三乘是權。

    一乘是實。

    是故即成權實差别。

     章以三中牛車下。

    二釋。

    亦二。

    一約喻。

    明權實。

    二就法明權實。

    初中亦二。

    初正明權實。

    二遮破異執。

    今初。

    言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者。

    長者言教。

    具設三車。

    其意無偏。

    唯為令出三界火宅。

    羊鹿二車。

    既權引子。

    牛車亦同羊鹿。

    一具假說。

    巧方便故。

    以劣令同勝。

    所立有不巧便。

    是故今文。

    以勝同劣。

    所立義巧。

    宗旨極成。

    言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者。

    佛出世間。

    利益衆生。

    鈍根不能趣入一乘大道。

    佛于一乘。

    開分三乘。

    各授自乘問雲。

    何于一。

    出分三乘。

    答于其别教一乘之中。

    分取生空真如之分。

    以教聲聞緣覺性人。

    分取二空不變一分及行布一門。

    以訓菩薩。

    此菩薩人。

    即有三乘差别見計。

    于行布門事相二利。

    繁興修行。

    雖入理性。

    不能融通。

    雖融理事。

    融該不足。

    雖有頓絕。

    不見事法。

    是故此人。

    地前三賢及十信中。

    依行布教。

    修行熏習。

    地前随應。

    體會一乘。

    未入一前。

    是方便門。

    聲聞緣覺。

    先入共教。

    乃至同教。

    其所入處。

    即是别教不共一乘。

    未入同教之前。

    即是開方便門。

    問此方便言。

    為約所化根機知耶。

    約不知耶。

    答若不能知三是方便。

    即亦不知一乘是實。

    若知三權。

    必識一實。

    是故不知。

    即覆三乘。

    是局滞故。

    覆三乘故。

    亦覆一乘。

    以三權不開。

    一實不顯故。

    若依此義。

    雖說一實。

    三外存一。

    不能開會。

    三一有别。

    法花已前。

    諸教之中。

    有滞教者。

    即此義也。

    問今方便者。

    是約何門。

    答若總論之。

    不簡知不知。

    說三乘法。

    名開方便門。

    出宅索車。

    并是不知。

    約此即名開方便門。

    知三一權實。

    亦名開方便。

    開三乘是方便。

    顯一乘是真實。

    如法花經方便品名。

    又彼經法師品雲。

    此經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已上)此是開三顯一。

    開示即是約知。

    辨明開示。

    法花要是識知門也。

    法花方便品雲。

    佛以方便力。

    開示三乘教。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已上)若直言之。

    知三是權。

    名為方便。

    不知非方便。

    情謂實故。

    而亦約佛。

    名方便也。

    方便品又雲。

    舍利弗。

    我今亦複如是。

    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

    随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力故。

    而為說法。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已上)經上文。

    具明總諸佛及别三世諸佛開三顯一。

    然後有此釋迦開三顯一文也。

    其顯一義。

    即屬今章下示真實相也。

    言四衢别授大白牛車。

    方為示真實相者。

    經雲。

    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無複障礙。

    衢道露地。

    即是一具。

    光宅疏四雲。

    四衢道者。

    東西盡徹。

    南北交通。

    此明四邊無障。

    露地者。

    此明上又無礙。

    五處無障。

    此表明大乘機發五濁不能為障。

    下即釋。

    言無障。

    此釋四邊無障。

    又言無礙。

    此釋上又無礙也(已上)此中意說。

    四衢露地。

    俱顯無障。

    五濁之中四濁。

    是喻四衢。

    是橫。

    一濁即喻露地是豎。

    即是劫濁。

    劫即時分。

    時中有濁。

    合名五濁。

    太子疏雲。

    四衢譬大乘四攝四等。

    言三乘人。

    發大乘下化衆生之機。

    露地而坐無複障礙者。

    露地譬佛地。

    言佛地不為五濁八苦。

    所陰弊。

    故雲無障礙。

    言三乘人。

    發大乘上求佛道之機也(已上)天台解釋。

    四衢譬四谛。

    四谛觀異。

    名為四衢。

    三界思盡。

    名為露地。

    嘉祥疏雲。

    皆于四衢道中者。

    增一阿含雲。

    四谛譬四衢。

    斷四谛下惑盡。

    通達四谛。

    如路之四達為衢。

    露地者。

    既斷四谛下正使盡。

    亦無蓋纏。

    故稱露地(已上)玄贊雲。

    四衢道者。

    四谛理也。

    三乘并視四谛理故。

    大般若中。

    說四衢道。

    為四谛故。

    離煩惱障。

    出分段生死。

    無擁名露。

    各有所依果滿之位名地(已上)靈範師雲。

    我生已盡等四智。

    名為四衢。

    指事引之。

    嘉祥統略。

    四衢譬四谛。

    且随舊釋。

    約昔教故。

    望今教意。

    四達曰衢。

    四方皆空。

    不見車。

    不得車。

    章主尊者。

    既無所釋。

    托何亦得随勝應領。

    然義苑雲。

    四衢即四谛也(已上)集成記雲。

    四衢者。

    覺鈔雲。

    四谛(已上)言覺鈔者。

    圭山圓覺疏之鈔也。

    四聖谛義。

    通三乘觀。

    今依此解。

    且即得。

    問何故。

    白牛名為别授。

    答總通虛指三車界外。

    對此車故。

    三外白牛車。

    名為四衢别授。

    問賢首大師。

    所立之意。

    大白牛車。

    以何為體。

    答指事雲。

    元曉雲。

    所乘之法。

    略而說之。

    有其四種。

    一謂一乘理。

    及一乘教。

    一乘之因。

    一乘之果。

    如是四法。

    更互相應。

    共運一人。

    到薩婆若。

    故說此四。

    名一乘法。

    猶如四馬。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