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
獨得三藏。
是故無有濫涉之失。
故引智論。
顯法花意。
此兼會通此伏難也。
準清涼師出三藏所據。
通此二難。
作此料簡。
若準此義。
亦通大無三藏之失。
靜法大師。
破天台師三藏教名。
作五種失。
一濫涉大乘失。
二大無三藏失。
三特違至教失。
四立藏不定失。
五不名小乘失。
清涼即許靜法五難。
而為天台。
會通五難。
具如疏鈔。
不能繁引。
此教既說三乘修行。
聲聞觀四谛。
斷見思二惑。
智觀拆空。
果成羅漢。
見道已前。
有七賢位。
五停心觀。
别總念處。
并名外凡。
暖頂及忍。
世第一法。
俱名内凡。
三果。
句四并名分聖。
阿羅漢果。
名為極聖。
緣覺乘人。
觀十二因緣。
于最後身。
一座成覺。
其部行者。
前即聲聞。
後無佛世。
斷證究竟。
菩薩乘人。
修六度行。
三僧祇劫。
次經百劫。
植相好業。
百劫滿已。
八相成佛。
初僧祇劫。
是外凡位。
當五停等三賢階級。
第二僧祇。
是暖法位。
第三僧祇。
即頂法位。
忍法三品。
百劫修相。
即是下忍。
生天已後乃至降魔。
是中忍位。
見道已前。
二刹那中。
即是上忍。
及世第一。
如次配對。
聖無漏中。
三十四心。
八忍七智。
見道位。
次十八念。
是修道位。
第三十四。
即無學道。
外凡内凡。
分聖極聖。
次第升進。
如應可知。
章二名通教下。
第二通教。
言二名通教謂諸大乘經中說法通益三乘人等者。
義苑雲。
二名通教者。
通同也。
三乘同禀故。
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
是摩诃衍之初門。
正為菩薩。
雙明二空故。
傍通二乘。
蓋以空門。
遣蕩小乘執心。
令漸通泰故。
通益三乘人等。
故大品雲。
欲得聲聞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緣覺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菩薩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已上)此亦多取大疏解釋大疏即取四教義文。
四教義一雲。
次證通教者。
此經淨名為迦旃延。
解說其五義。
二百比丘。
心得解脫。
大品經三惠品。
明薩波若智。
三乘同得。
中論雲。
諸法實相。
三人共入(已上)演義鈔雲。
即以同釋通。
故法花雲我等同入法性。
肇公雲。
三乘同觀性空。
而得道也。
即三獸度河。
一水無二義耳(已上)此釋大疏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之文。
會解記六雲。
通教言三乘同禀者。
問此與藏教三乘何異耶。
答巧拙不同。
利鈍不等。
以三藏拆色明空故拙。
望此通教體色明空。
俱名為鈍。
通教望前。
劫皆成巧利也。
問若爾大乘何用二乘同禀耶。
答引小乘。
漸入實故。
故作此說也(已上)此釋名也。
義苑因緣即空者。
鈔雲。
從緣生法。
無性即空。
非色敗空。
不要折破。
故雲即空。
若約中論偈四句。
初教即因緣所生法。
此教即我說即是空。
第三亦為是假名。
第四亦是中道義。
故此雲因緣即空(已上)又雲。
言無生四真谛者。
第二重四谛也。
謂解苦無苦。
名為苦谛。
解集無和合。
名為集谛。
解滅無滅。
解道無道。
四谛性空。
本無生滅。
不同初教有何生滅(已上)又雲。
言是摩诃衍初門者。
揀非深極。
言初門者。
以空遣有。
未彰妙有中道義故(已上)會解雲。
從緣生法無性即空者。
問如滅谛。
是無為。
何名緣生耶。
答因滅惑顯。
亦曰從緣。
故假緣生。
以造空理。
故苦集滅道。
以為空筌。
無相空理。
即為莫菟。
得魚忘筌。
是悟空旨便成大乘。
非離四外别有大也。
如非離筌而魚矣。
故今雲。
即色明空。
非色敗空也。
言解苦無等者。
即是涅槃經文。
言不同初教者。
對前顯勝。
言是摩诃衍初門等。
對後彰劣。
以後二教。
雖即不即殊。
皆彰中道。
此通教。
縱說中道。
亦順入空。
故前鈔雲。
中即亦空。
離斷常二邊故(已上)此是明所诠義。
大疏雲。
正為菩薩。
傍通二乘(已上)鈔雲。
正為菩薩下。
所被機。
雙明二空。
故雲正為菩薩。
言傍通二乘者。
初以空門。
蕩小乘執心。
令漸通泰。
故雲傍通(已上)義苑記主。
疏鈔糅合載之上是明祈被機。
義苑故。
大品雲下。
是引證也。
大疏雲。
大品雲。
欲得聲聞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等(已上)義苑具載鈔雲。
大品雲下。
引證。
此雙證名及所被機。
既三乘當學故。
是通教三同禀也。
二乘既學。
即傍為也。
雲何欲得三乘。
當學般若。
如雲了法無生。
名般若者。
聲聞學無生。
便雲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于嚴土利他。
不生喜樂。
但欲趣寂。
故成聲聞乘。
若聞無生。
知從緣生故無生。
從緣滅故無滅。
無生無滅。
因緣之理。
如是學者。
成緣覺乘。
若聞無生。
便知一切諸法。
本自不生。
今則無滅。
即生滅而無生滅故。
不礙于生滅。
滅惡生善。
悲智兼濟。
成菩薩。
餘同學一無生。
而成三乘故。
若欲成自乘。
當學無生般若。
又如無所得是般若。
羅漢得之。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緣覺得之。
不得緣相。
菩薩得之。
心無挂礙。
以無所得。
能得菩提。
故言三乘同禀般若。
以此義折則二乘人。
同學二空也。
而雲等者。
具雲欲得緣覺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菩薩乘。
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明王般若能成一切道果也(已上)會解雲。
傍通二乘者。
然此教雖許三乘同學。
而二乘分達二空。
為成己見。
故雲傍也(已上)三乘共學。
而有淺深。
根有利鈍。
解亦異故。
菩薩二空。
證悟窮究。
二乘二空。
即是分達。
問二乘法空。
應是分達。
二乘生空。
何言分達。
生空無是二乘所證。
自乘智力。
無遣餘故。
答二乘無是不知法空。
對望菩薩。
還是淺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