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極深。
二乘淺觀。
菩薩深觀。
是故二乘所學是分。
章言諸大乘經說法通三乘者。
四教義所引。
淨名所說。
大品三惠品。
同經三乘同學般若。
法苑譬喻品初。
陳爾前事。
雲我等同入法性。
諸經往往。
有此等事。
雖不言論。
亦即有之。
即中論智論等是也。
言及大品中幹等十地通大小乘者是也者。
義苑雲。
幹惠十地者。
未有理水故。
二性地。
相似得法性水。
伏見思惑故。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地。
此上同小乘伏斷。
九菩薩地。
正使斷盡故。
十佛地。
頓斷殘習。
應身成佛。
為三乘機轉無生四谛法輪故。
故雲十地通大小乘也(已上)此十地義。
行相簡略。
今就彼宗。
粗示相狀。
此教階位。
名為三乘共行十地。
三乘共履。
各到自乘究竟地。
故四教義八雲。
大品經雲。
菩薩從初幹惠地。
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
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道位(已上)此意即明三乘行人。
一一經位。
名三乘共。
不同淨影聲聞七位。
緣覺立一。
菩薩亦一。
佛果立一。
三乘階位共立為十。
名三乘共。
所言十者。
一幹惠地。
三乘初心。
通為此位。
即是三賢。
一五停心觀。
二别相念處。
三總相念處。
名之三賢。
緣五停境。
治其妄相。
于身受心法。
觀不淨苦等。
三乘俱作無生空觀。
修此等法。
對治煩惑。
又三乘共修無生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
随其意趣。
三乘各得自乘之果。
後後諸位。
所修皆爾。
谛緣度法。
雖言三乘。
如應對修。
而亦兼修。
以通教相事如是故。
皆是無生即空觀故。
此地是外凡位。
以未得理水故。
二是性地。
如前亦觀無生滅法。
于四谛等。
作即空觀。
巧度觀門體空殊勝。
大超三藏拆空觀解。
暖頂忍法及世第一。
并在此地。
三乘觀解。
利鈍雖異。
俱伏界内見谛之惑。
觀心明了。
得理水故。
即是内凡。
四善根位。
三八人地。
三乘俱發真無漏智。
斷八十八見谛之惑。
無間三昧。
念念斷證。
八忍七智。
是見道位。
約彼八忍。
得八人名。
此中即有信行法行。
随機利鈍。
分二人故。
四是見地。
三乘同見第一義谛。
無生四谛。
即空之理。
同斷見惑八十八。
盡斷迷谛惑。
見四谛理。
此時周足。
故名見地。
即第十六心。
道類智心己雲是也。
此上二地。
俱不出觀。
發真斷惑。
相續分位。
第十六心後。
即蘇息出觀。
此即見地。
初念在觀。
次念心時。
即出觀心是故見地一分入觀。
餘分出觀。
事必然故。
五是薄地。
前見地中。
屬見煩惱。
斷盡無餘。
而屬愛惑。
全在未斷。
今此地中。
方斷欲界六品思惑。
三乘俱體愛假即真。
九品惑中。
下三有之。
前六已除。
故立薄名。
聲聞于此名一來果。
前八人地。
是預流向。
其見地。
有即預流果。
此薄地中。
六無礙道。
五解脫心。
是一來向。
第六解脫。
即第二果。
此等唯約聲聞。
立之。
後之二位。
其事亦爾。
緣覺菩薩。
無此等名。
不立四向四果名故。
問三乘斷惑分齊皆同。
緣覺菩薩。
何無四果。
答聲聞根鈍。
一段智力。
斷其分惑。
一入觀心。
勢力盡故。
作蘇息想。
于此立果。
故有四階。
緣覺次利。
菩薩最利。
一座斷盡。
證理亦極。
是故無有數數出觀蘇息之事。
無出觀故。
不立四果。
問若爾一座斷盡。
即無數數出觀。
何故亦立見地等名。
聲聞出觀。
數數定有。
菩薩緣覺。
拟彼立地。
是故三乘共立多地。
至斷惑者。
有此别也。
六離欲地。
三乘同斷下三惑。
體愛假即真。
盡欲界煩惱。
即是五下分結盡也。
其聲聞人。
即第三果。
斷下三品。
三無礙二解脫。
是不還向。
第九解脫。
即不還果。
七已辨地。
三乘人。
同共體達色無色界愛結即真。
發真無漏。
斷五上分七十二品諸修惑盡。
上界八地。
各有九品。
是故八九七十二也。
各有無礙解脫二道。
即有一百四十四心。
聲聞之人。
前之一百四十三心。
并羅漢向。
最後一念。
即第四果即是悲想第九無礙道心。
次後其解脫道。
此時盡智現前。
名為阿羅漢果。
三乘俱斷三界惑盡。
是故此位名已辨地。
三乘聖者。
界内見思一切正使。
此地皆盡。
八辟支佛地。
緣覺根利發真無漏功德力。
大侵除已前所斷。
三界見思。
煩惱正使之習氣。
言侵除者。
是少分斷。
不謂斷盡。
唯佛獨斷習氣故也。
聲聞不能侵除習氣。
智力劣故。
非其分故。
菩薩大悲。
助願潤生。
是故故留不除習氣。
已侵習氣。
超過聲聞故。
聲聞上居第八地。
上來諸地。
三乘共同。
體法入空。
成斷惑智。
即是體假入空觀也。
九菩薩地。
菩薩乘人。
從初發心。
緣無生四谛。
修二利行。
斷盡界内見思正使。
從空入假。
道觀雙流。
深觀二谛。
進斷習氣色等無明。
得成界外法眼道種智。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學佛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
漸斷習氣将盡未盡。
雖漸斷習。
而以習氣。
誓扶潤生。
三界受生。
利益衆生。
動逾塵劫。
修行二利。
雖前諸地同于二乘修行斷惑。
皆是修從假入空行相。
而至六七地。
亦從空入假。
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十是佛地。
前菩薩地。
多劫修行。
二行滿。
三乘機熟。
于最後身。
大功德力。
資助智慧。
以一念相應慧。
除餘殘習氣。
究竟斷盡。
得一切智。
即成佛果。
是名佛地。
第九第十。
即是如次菩薩因果。
前後異故。
四教義八雲。
智度論雲。
聲聞智慧力弱。
如小火燒木。
雖燃猶有炭在。
緣覺力勝。
如大火燒木。
木燒炭盡。
餘有灰在。
諸佛智慧力。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