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劫燒火。
灰炭俱盡。
亦如兔馬像三獸度河之喻也。
問曰。
菩薩佛地名異二乘。
何得言通也。
答曰。
名雖有異。
同是無學應供。
得二涅槃。
共歸灰斷。
證果是一。
名義不拆。
是則名義究竟俱同也(已上)義真和尚。
天台義集雲。
問何故名共行十地。
答三人同斷見思惑故。
問同斷見思惑。
與藏教觀法。
有何異耶。
答巧拙有殊。
柝體不同。
問巧拙拆體其意雲何。
答通教體陰即真名巧。
三藏折陰方真名拙(已上)三藏教中三乘。
俱拙度折觀。
通教中三乘俱巧度體空。
藏通二教。
有此差别。
章通教終亦名漸教者。
宋本無此一句。
後二教終。
皆無其句。
恐後人除此句。
日本章本。
後三教終。
皆有一句。
探玄記四教之首。
皆有一句。
三藏教。
雲亦名小乘教。
通教首。
雲亦名漸教。
别教雲亦名頓教。
圓教首。
雲亦名秘密教。
集成記主。
引探玄記。
顯各一句。
今章三藏教終。
無彼一句。
俱初即雲謂是小乘。
即當此也。
問通教名漸。
彼宗有耶。
答彼宗未必有以通教亦名漸教。
若以義準。
不可遮之。
此教通三。
為引小乘令信大乘故。
大乘教通三被之。
故演義鈔。
釋彼宗意雲。
傍通二乘者。
初以空門。
遣蕩小乘執心。
令漸通泰。
故雲傍通(已上)由此義故。
言漸無過。
彼三藏教體。
是小乘故。
亦名小乘教。
俱非彼宗常途教名。
故刊定師難雲。
何故不名小乘教耶。
然今章主。
得意亦名小乘教。
有何過乎。
此亦如是得意立名。
章三名别教下。
第三别教。
義苑雲。
三名别教。
别即不共。
不共二乘人說故。
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谛理。
謂苦有無量。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集滅道。
各有無量相等。
明界外獨菩薩法。
的化菩薩。
不涉二乘。
故聲聞在座。
如聾如盲。
不同通教三乘通修。
今一道出離。
迥超二乘。
則涅槃雲。
四谛同緣。
有無量相。
非聲聞緣覺所知。
諸大乘。
璎珞。
光明等。
廣明菩薩曆劫修行行位次第。
互不相攝。
并此别教之相。
故雲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等(已上)義苑文中有五。
一釋教名。
二此教下。
辨所诠。
三明界下。
明所被。
四則涅下。
引證據。
五諸大下。
釋章文。
此中總取大疏鈔詞。
合糅安布。
何必對校。
因緣假名者。
當中論第三句亦為是假名也。
無量四真谛理者。
即第三四谛也。
界外獨菩薩法等者。
是花嚴經。
法界品意。
言諸大乘璎珞等者。
本業璎珞經。
是方等部結經。
具說四教。
其中次第三觀。
四十二位賢聖法門。
曆劫修行之邊。
即别教之義。
金光明經。
亦方等部。
真明菩薩十地等法曆别之門。
即别教義。
天台四教。
不别配部。
容一一經中有數教故。
故通諸經。
說别教處。
即為此教分齊義門。
四教義雲。
次證别教者。
此經明。
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
未具佛法。
亦不應滅心受。
而取證也。
無量義經雲。
摩诃般若花嚴海空。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即是别教文。
涅槃經。
明五行。
正是别教大意也。
大智論雲。
斷結使有二種。
一者共二乘斷。
二者不共二乘斷。
不共斷者。
不共般若。
斷别惑(已上)言此經者。
淨名經也。
以四教義依淨名經而造故。
章言諸大乘經。
即是等經。
而亦攝諸論矣。
四教義一又雲。
問雲。
何故不說為不共教。
而作别教之名答曰。
智論明不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說。
如不思議經。
今明别教。
如說方等大品。
二乘共聞。
而别教菩薩。
故用别名也。
兼欲簡非圓教。
别雖異通。
猶是未圓号也(已上)大疏雲。
不名不共。
而雲别者。
兼欲簡非圓故。
以一因迥出。
一果不融。
曆别而修不得因果圓融故(已上)鈔雲。
不名不共下。
二通妨難。
初牒疑情。
謂有難言。
既言别即不共。
便是智論不共般若。
何不名為不共教耶。
兼欲下解釋。
以别有二義。
一不共二乘。
義如上說。
一曆别不融。
故名為别。
若雲不共。
不兼後義。
故雲兼欲揀非圓故。
以一因下。
出非圓之相。
一因迥出。
對他顯别。
不同通教。
三乘通修。
今一道出離。
迥超二乘。
亦離二邊。
以顯中道故。
一果不融下。
當法明别。
一果不融者。
果别謂。
三德三身。
各不融故。
不能一德一功德等故。
曆别而修者。
當體以明因。
别修布施時。
非我等故。
初他不知二地功德等故。
不得因果圓融者。
因果互望不融。
不能因說果海。
果徹因源故(已上)别教立名。
巨細如是。
言亦名頓教者。
宋本無之。
集成雲。
三别教。
探玄雲。
亦名頓教(已上)後人除此章句。
章主以義。
立頓教名。
此教非被先小後大。
漸入之者。
唯被直往大乘之人。
是故事義決定頓教。
非是化儀四教中頓。
圓教之中。
名秘密等義亦同。
然非化儀門。
既非彼宗常途所談。
是故後人妄除此句。
前後教句。
其事亦爾。
以義判之。
有何遮妨。
問别教之中。
立幾次位。
具明菩薩因果斷證。
答别教建立五十二位。
具明因果斷證之相。
然菩薩住諸教不同。
由此伏斷高下亦異。
四教義九雲。
位數多有不同者。
如花嚴經明。
三十心。
十地。
佛地有四十一地。
璎珞經。
明五十二位。
仁王般若。
大品等。
亦但明十地佛地。
不辨三十心等覺地也。
涅槃經。
明五行十功德。
約義配位。
似開三十心。
十地。
佛地。
而文不出名。
又十地論。
攝大乘論。
地持論。
十住毗婆沙論。
大智度論。
并釋菩薩地位。
如是等諸經論。
明菩薩位。
名數多少不同。
斷伏高下亦異(已上)問今明别教伏斷次位正位。
何等經論為準。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