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二

首頁
    四教義又雲。

    今明别教大乘次位。

    須用璎珞仁王兩經。

    若明斷伏高下。

    須約大品三觀(已上)又雲。

    今謂璎珞經。

    明五十二位名義整足。

    恐是結成諸大乘方等别圓之位也。

    仁王般若。

    明五十一位。

    恐是結成前四時般若别圓之位也(已上)問所言五十二位者何。

    答四教義又雲。

    約璎珞經明位數者。

    珞經有七種明位。

    七位者。

    一者十信。

    二者十位。

    三者十行。

    四者不回向。

    五者十地。

    六者等覺。

    七者妙覺。

    地初十信心。

    即是外凡幹惠地。

    伏忍之位也。

    十住即是習種性住。

    從此已去。

    盡三十心解行位。

    悉是别教之内凡性地。

    柔順忍位也。

    約别教義推。

    如暖法。

    十行者。

    即是性種性。

    别教義推。

    如頂法也。

    十回向即是道種性。

    别教義推。

    如忍世第一法也。

    問曰。

    别教何順明暖頂忍也。

    答曰。

    十地既對四果。

    故順明也。

    通教通。

    真似解說。

    為暖頂忍世第一法。

    今别教别。

    真似解義。

    立此名。

    此決分明也。

    次十地即是聖種性。

    此皆入别教四果聖位。

    悉斷無明别見思惑。

    六等覺位。

    即是等覺性。

    若望菩薩。

    名等覺佛。

    若望佛地。

    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也。

    七明妙覺地。

    亦名妙覺性。

    即是究竟佛菩薩果。

    大涅槃之果也(已上)天台義集雲。

    問此等位行相如何。

    答外凡位在十信。

    用拆空觀。

    内凡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

    于十住中。

    用體空觀。

    此拆體二法。

    是空觀成就。

    破見思惑。

    十行假觀成就。

    破塵沙惑。

    十回向修中道觀。

    伏無明也。

    分聖位者。

    從初地至等覺。

    分破無明。

    分證中道。

    問極聖位何。

    答極聖位。

    獨在妙覺。

    破無明惑。

    斷變易生死。

    是他受用報身。

    七寶座成道(已上)天台宗意。

    障立三惑。

    一見思惑。

    是界内障。

    名為通惑。

    三乘通斷故。

    二塵沙惑。

    三無明惑。

    此二并界外障。

    名為别惑。

    菩薩獨斷故。

    藏通二教。

    是界内教。

    但事理之異耳。

    别圓二教。

    并界外教。

    亦事理之耳。

    别圓二教諸位。

    随應具斷三惑。

    藏通二教。

    唯斷見思。

    不言别惑。

    天台義集雲。

    問煩惱障及智障。

    攝一切障。

    何故更立塵沙惑耶。

    答依地持論。

    建立二障。

    依大品經大智度論。

    開為三惑。

    問開為三惑如何。

    答見思惑即煩惱障也。

    今約智障。

    開于事理。

    障事智者。

    是塵沙惑。

    障理智者。

    無明惑也(已上)故開二障。

    以為三惑。

    由此即定諸位伏斷。

    經論所說。

    随宜非一。

    台宗諸文。

    解釋多端。

    率爾難盡。

    恐繁略之。

     章四名圓教下。

    第四圓教。

    義苑雲。

    四明圓教。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

    二谛中道。

    事理具足。

    不偏不别。

    融攝無礙故。

    雲具足一切無盡等。

    即花嚴經者。

    經雲。

    顯現自在力。

    為說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

    悉受菩提記等。

    然雖宗花嚴無盡。

    翻成三谛圓融。

    則依其文。

    而不得其義也。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已上)義苑文為四。

    一釋教名。

    二此教下。

    辨所诠。

    并取大疏。

    三融攝下。

    釋章文。

    四但化下。

    明所被。

    三中亦二。

    初釋具足等。

    二即花下。

    釋指本經。

    亦二。

    初引經文。

    二然宗下。

    彈彼宗。

    言圓以不偏為義者。

    此大疏言。

    會解雲。

    疏圓以不偏為義者。

    不偏即滿故。

    證以圓滿經。

    而四教義雲。

    圓明圓妙圓滿圓足圓頓。

    故名圓教也。

    雖以五字釋之。

    皆此不偏之義。

    謂偏則不明。

    偏則不妙等也。

    此則不偏。

    是道釋名。

    明妙等。

    是别釋名也(已上)四教義者。

    高麗谛觀法師撰之。

    有一卷矣。

    大宋人師。

    記述非一。

    言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等者。

    既是取大疏言。

    鈔雲。

    疏此教下。

    辨所诠。

    略無無作四谛之言。

    言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者。

    即中論第四句。

    亦是中道義。

    而言不思議者。

    佛性中道故。

    又因緣即空故。

    不可作因緣思。

    即假故。

    不可作空思。

    即中故。

    不可作二思。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為不思議。

    因緣二谛。

    即真俗二谛。

    中道即中道第一義谛。

    三谛義也。

    又融二谛。

    即是中道。

    不似通教多約真谛。

    别教多約俗谛。

    言事理具足者。

    通多約理。

    别多約事。

    圓中舉事。

    乃是即理之事。

    舉理。

    乃是即事之理。

    無理不明。

    無事不具。

    言不偏不别者。

    不偏者。

    謂非偏真。

    又不滞一邊故。

    不别者。

    謂不曆别。

    必須融攝故(已上)今章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等者。

    此似花嚴一塵法界事事無礙十玄中詞。

    彼宗唯明一心三觀事理無礙相即圓融。

    理事既即事。

    事亦即是故。

    十不二門之中。

    色心不二。

    依正不二等。

    即是事事無礙相狀。

    然理事相即故。

    亦得至事事法。

    非如花嚴十玄六相無盡重重以此為本。

    章中所舉言。

    過彼宗。

    言即花嚴等經是也者。

    此總指示圓教所明諸法門等。

    非謂獨局證圓教名。

    言亦名秘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者。

    宋本無此句。

    集成雲。

    四圓教。

    探玄曰。

    亦名秘密教(已上)故知宋本後人除之。

    然天台宗。

    無以圓教名秘密教。

    俱是章主以義立名。

    圓教行相。

    已指花嚴。

    花嚴望鹿苑聲聞。

    不知不見。

    機未熟故。

    時未至故。

    由此義故。

    花嚴所說。

    圓教之門。

    不見聞故。

    望聲聞等。

    名秘密教。

    問若以聲聞。

    望法花者。

    應見聞耶。

    不可得耶。

    答若以根未熟聲聞等。

    望法花者。

    決定不可見聞法花。

    法花之時。

    根已熟故。

    得預記别。

    是故此時。

    不可言秘密教。

    若以花嚴。

    望已熟聲聞。

    其事亦爾。

    必可見聞。

    所入一乘。

    即是花嚴。

    即其謂也。

    然法花經。

    已熟之時。

    初入同教。

    後入别教。

    是故法花。

    名為同教。

    若别教門。

    縱聲聞等。

    根機已熟。

    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